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以來,漳州市累計新發(fā)現文物806處。其中,龍文區(qū)云洞仙亭入選全省上報國家“四普辦”的5處重大新發(fā)現。

國家文物局調研組蒞臨漳州調研指導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龍文區(qū)云洞仙亭
龍文區(qū)云洞仙亭,構造嚴謹,端莊雋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等價值。


該亭位于云洞巖北坡山腰的仙棋盤石上,始建于宋代,歷代未經重修,完整保留宋亭原貌,為四柱歇山頂石方亭,屬全石構仿木建筑,長、寬、高均約3米,構件皆為巖石打造。正脊吻呈朝天魚尾狀,垂脊作飛檐翹角,西側兩翹角已缺失。
四根亭柱寬約40厘米、邊楞為詐角,柱頂鑿成櫨斗狀,托舉兩根出挑石檁,檁上橫架六根石梁,居中二梁疊架石質駝墩以支撐方形藻井,脊檁為圓柱體,脊檁與橫梁均雕鑿佩帶紋飾。
亭中兩根橫梁鐫有楷書字樣,一為“檀越通守顏公恭人陳氏同登仙界”;另一是“朝天庵主紹仁造仙棋盤石亭伏冀”。記載該亭由朝天庵住持紹仁建造,旨在紀念青礁顏氏族人通守顏公與恭人陳氏。

另據相關消息顯示,綜合方志、摩崖石刻和建筑本體來看,仙亭應始建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左右,有一定可能在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后重建。若以公元1046年為基準,仙亭將會創(chuàng)下多個“最早”:福建現存最早的石仿木結構建筑;福建早期單開間建筑中的最早案例,并有意圖明確的收山設計;用一根石構件模仿出角梁(下昂)和子角梁整體形象(也就是“蟹鉗”)的最早案例;方形訛角石柱的福建最早案例;福建現存實物中魚尾鴟吻的最早案例;蟬肚綽幕方在福建的最早形象……
古亭望鶴
吳明暉
亭,中國文化里獨有的景點建筑,無門無窗,有頂無墻,四面通敞,形制靈巧。云洞巖自古就是登臨覽勝之地,景區(qū)里常年游人如織。興許游客并不知曉,云洞巖上還有一處風貌古樸的宋代仙亭,卻因廁身山巔險遠之地而人跡罕至。

仙亭外景
由山道石階行至“得朋”石碑,往左側蜿蜒前行,撥開綠竹掩映枝丫蓋臉,經數處嶙峋亂石,踏一段崎嶇野徑,約半炷香的工夫,仙亭便隔著古藤老樹絞纏成的綠簾豁然現于眼前,在十幾步開外的峭壁,背襯悠悠白云和山巒疊翠,如老僧般一臉淡定。
仙亭坐落于石基上,仿木構件,渾然天成,盡褪雕飾。朝天魚尾脊角、垂脊翹角、石柱、橫梁、脊檁、石瓦、圓筒狀瓦楞,骨格奇拔神采飛揚,似乎能夠被讀出無盡的細節(jié),久遠的北宋大家氣象撲面而來,讓我想到了范寬山水畫。


仙鶴是傳說中的吉祥物,作為神靈的信使,它會攜帶人們的命運之符降臨人間,把書卷或樹枝交到凡人的手中帶來好運。
云洞巖地處龍文和龍海,相傳隋朝開皇年間有潛翁隱居在此,養(yǎng)鶴為伴,據說鄉(xiāng)人常能見到鶴唳晴空,云洞巖的別名“鶴鳴山”由此得來。
至今,山上有多處以“鶴”命名的景點,“鶴”的意象籠罩著這片山巖曲徑,宛如仙境般飄逸空靈。
這處仙亭相傳是仙人對弈的地方,而為仙人指點棋局迷津的,還是云洞巖的守護神——仙鶴。
亭,停也。云洞巖宋代仙亭觸風雨犯寒暑閱盡人間滄桑,它留給后人的不止是一段仙人與鶴對弈的傳說,還以它寬大的“羽翼”,為登臨的游客提供了歇腳、避風、躲雨、觀景、溫書等多樣的庇護空間。


仙亭內景
偶爾登臨的三兩游客,成了幽謐的仙亭里點景中的點景,他們的竊竊私語和呢喃,和著瑞竹巖的繚繞梵音,讓這處煢煢孑立的古亭顯得愈發(fā)空靈悠曠。
云遮霧罩的仙境、天馬行空般的生活,真是讓凡人驚羨;可是每當游人守候在這里,希冀靈光閃現、仙人指路的時候,那只傳說中有求必應的仙鶴,為什么總不出現呢?
來源:閩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