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年,一個叫做陳永華的漳州人在臺灣修建了第一座文廟——臺南孔廟,培養(yǎng)了大批傳承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學子,被稱為“全臺首學”。而陳永華的父親,就是在老街上的漳州文廟接受教育并考中舉人的。漳州文廟,這座始建于北宋的宏偉建筑,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它見證著兩岸文脈的同根同源。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大批不愿做異族奴的臺灣鄉(xiāng)親內渡回到祖國大陸。在老街有座三進的小院,是臺灣最后一位進士汪春源的故居。在這座小院,汪春源度過了他坎坷一生中最安寧的時光,在那個山河泣血的年代,老街如同溫暖的懷抱,迎接著遠行歸來的游子。
1949年以后兩岸政治對立,老街上的一個個家庭、親人經(jīng)歷著長達四十多年分離的痛苦。在想家的日子,身在臺北的老街人憑借著對家鄉(xiāng)的記憶,繪制出一幅家鄉(xiāng)街巷的地圖。地圖上的每一條小街、每一處老屋,都是對家鄉(xiāng)最深切的惦念。
今天的老街是漳州市區(qū)里一處安靜的記憶。臺灣板橋林家、霧峰林家的祖祠——林氏大宗祠、臺灣抗日英雄簡大獅避難處、臺灣“公車上書第一人”汪春源故居等眾多涉臺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仿佛一條時間線,串起了老街的過往與回憶,講述著兩岸一家親的一個個故事。如今,許多臺灣鄉(xiāng)親回到漳州,回到老街,在祖地的街巷中去尋找先祖的足跡,也尋找自己的未來。
我從哪里來?我將去向何方?連接著兩岸的老街,給出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