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歷盡磨難 終于重見天日
盡享哀榮的楊表,慎終追遠的楊氏后裔,卻怎么也料不到,安安穩(wěn)穩(wěn)數(shù)百年的古墓,竟然會遭幾乎鏟平之災。
20世紀40年代,雙壙中的一壙被盜挖。20世紀70年代末,當?shù)卮迕衤犘棚L水先生之說,認為這是官墓,風水很好,竟然在墓埕上建了房子,并且將原來墓前立的一對高4米多的石燭打斷,拿去建豬舍,其他村民也在墓壙處建了幾間房子。因墓地被占,以至后來楊氏后裔只能在房子前的一小塊空地上祭拜。
2017年,因城市改造,下店美社整體拆遷,除個別得到保護的廟宇,其它地面建筑基本一掃而光,包括建于古墓區(qū)域的房子。得知消息的楊氏宗親,無法接受祖先古墓也被清除,更因擔心挖掘機會把古墓挖壞,便自發(fā)日夜守護著古墓區(qū)域,直到古墓被發(fā)現(xiàn),并進行了修整。
兩岸血脈相通 期盼早日統(tǒng)一
16日晚,漳州市楊氏文化交流委員會還在漳州佰翔圓山酒店為臺灣宗親設宴接風,并舉行了“兩岸族譜對接”簽約,漳州宗親楊以能、楊炳松和臺灣宗親楊肅元、楊維居等在協(xié)議書上簽字。兩岸族譜的對接,將進一步厘清兩岸楊氏的血脈淵源,為臺灣宗親尋根提供依據(jù)。
宴會上,漳州的美味與臺灣宗親帶來的金門高粱酒,讓賓主的血脈之緣在一片親情中得到升華。楊肅元說,“全世界楊氏同根同源,漳州的這座古墳,也是楊家后輩的祖先,前來祭拜,兩岸血脈相連,血濃于水。”楊維居說,“我有拿臺灣的族譜來對接,臺灣很多楊姓的都是從龍溪過去的。”
大陸與臺灣一水之隔,語言相同,血緣相近。近年來,兩岸通商、通航、通婚等一系列的政策,使臺灣同胞與大陸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楊肅元說,“宗親的活動是一個很重要的兄弟感情,無法割舍,也是無法分離的一種親情民族情。”席間,兩岸宗親共同舉杯,祝愿祖國繁榮昌盛,早日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楊肅元說,“我們希望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這是大家的夢想,應該不會太遠。”
呼吁保護古墓 加強兩岸交流
祖墓重見天日并得到修繕,讓臺灣宗親感到欣慰,但因祖墓所在的區(qū)域正處在城市改造拆遷區(qū),祖墓的留存,仍有相當?shù)奈粗獢?shù)。
對此,漳州市楊氏文化交流委員會及臺灣楊氏宗親向有關部門提交了相關的歷史檔案及資料,提出就地保護的申請,請求有關部門對楊表古墓進行文物鑒定,卻一直沒有著落。漳州市楊氏文化交流委員會會長楊以能說,“所有的資料證明,楊表是一個名垂千古的廉吏。楊氏族譜記載,明嘉靖皇帝在楊表去世后,有寫下‘會計有方,事不勞而必集。操持罔玷,歷千古而弗渝’的聘聯(lián),是對楊表一生的高度贊譽,更是今天反腐倡廉的楷模。”
臺灣楊氏宗親更是認為,金門一清代楊氏將軍墓,由于得到保護,成了當?shù)匾惶幘坝^。而楊表古墓歷史更久,名氣更大,更應得到保護。楊維居說,這祖墓如果毀掉,對兩岸的交流損失很大。如果這祖墓保留下來,對兩岸楊氏來說,是件非常好的事。他認為政府應該把古墓保護起來,圍成公園,以后臺灣楊氏宗親代表來這里拜祖,很有意義。“金門都很重視維護祖先墳墓,希望這邊也能重視此事。”金門縣楊氏宗親會理事長楊誠玉說,這是楊家的祖墓,站在政府的立場,政府應該重視,保留傳統(tǒng)文化,不要輕易遷移或損壞,應該盡量保留和維護,甚至可以讓古墓成為景觀點。
楊以能說,從長遠看,楊表古墓如果得到保護,意義重大?,F(xiàn)在楊氏后裔遍布海峽兩岸及海外各地,有百萬之多,古墓就是楊氏根的所在,也是連接海峽兩岸同一血脈的楊氏同胞的紐帶。
楊以能說,近期,龍文區(qū)因大規(guī)模改造拆遷,現(xiàn)在地面存留的歷史文物日益稀少,楊氏古墓是一處非常寶貴的歷史文物,對研究龍文區(qū)的歷史文化變遷,具有重要價值。雖然古墓之前遭到人為破壞,石燭被敲斷,原有的墓碑、石馬、石羊、石尪等構件丟失,但殘存的石燭,非常少見,為研究古代規(guī)制、習俗提供了最直接的佐證,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此外,楊表生前曾寫過一些詩詞,云洞巖上還留有其與友人的詩詞石刻。漳州通往萬松關的古驛道,第二站就是在古墓邊的“赤嶺鋪”,如果在此重建古驛站,修復萬松關古驛道,加之旁邊的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赤嶺關帝廟,以及古驛道上的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崎下橋和供奉龍褲祖師的覺皇寺,使之成為一處景點,對龍文區(qū)的旅游開發(fā),具有極高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