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摸著石頭過河”
教育部已明確表示要將編程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但人工智能教育課僅僅只有編程嗎?如果你這么想就錯了。
其實,人工智能教育課是綜合計算機科學、信息學、心理學、設計等內容的綜合學科,“人工智能課包含著算法、算力和大數(shù)據(jù)這些特征,更多是關于學科融合的內容。”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陳心這樣認為。
在晉安區(qū)的教研活動中,提供的研討課內容很有討論價值。福州實驗小學和福州一中初中部展示了人工智能“初小銜接”的教學教研現(xiàn)狀。
福州實小兩年來搭建了人工智能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從科普體驗、編程基礎、應用實踐、特色主題四個層次展開,課程采用案例式講授、體驗式教學、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由淺入深進行。
福州一中初中部對人工智能教學的設想就是讓孩子們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它正在開設的內容有python程序設計、人工智能通識、arduino系統(tǒng)開發(fā)等課程內容。兩校老師談到:
人工智能涉及的內容十分寬泛且專業(yè)性極強,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這讓老師十分困惑。我們只能在摸索中前進。
這兩校老師認為,在小學階段,信息技術、科學課程中已經(jīng)涉及人工智能的相關內容,特別是電腦機器人活動的開展,為人工智能教學做了充分的準備。
但是,因為沒有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各個學校的教學內容各不相同,而電腦機器人通常是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展教學的,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參差不齊,處理不好就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初中階段的人工智能教學原則上仍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教育,應該在面向全體同學的基礎上兼顧部分有專長學生的興趣和生涯規(guī)劃開展教學。不少一線教師都呼吁對口中小學要開展聯(lián)合教研,保證課程內容連貫與梯度,并實現(xiàn)資源共享。
當天下午,鼓樓實驗小學、遠洋小學和福州七中展示了3節(jié)觀摩課,集中研討人工智能普及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恰當路徑。
遠洋小學的林輝老師告訴記者:“不少老師覺得人工智能和創(chuàng)客、STEAM之類是一條線上的,但是具體是什么、怎么做,也是比較困惑的。校內成立了人工智能研討小組,大家也都認可人工智能應該做到學科融合,不是信息科學老師一個人的事。人工智能教育到底是什么,可能目前誰也無法定義這個概念。我們很多從事人工智能教育的老師都是從創(chuàng)客教師、機器人教師過渡過來的,所以大家看到我們的人工智能課有創(chuàng)客課程和機器人課程的影子。”
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馮彥副校長表示,目前對于人工智能教育還沒有完整的課程方案和標準,學校也在“摸著石頭過河”。
她個人所理解的人工智能教育應該是通過無人機、無人車之類的載體,去實現(xiàn)智能的學習、智慧的學習。因此開展人工智能教育要因校而異、因材施教,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的興趣,推動人工智能在中小學的普及和運用。(來源:福州日報教育新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