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昆先生雖年過八旬,仍沒有停下學術研究的步履。(陳起拓 攝)
人物簡介
李玉昆,1941年生,泉州南安人,文博研究員。196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1968年被分配到河南省洛陽龍門文物保護所工作。1980年調(diào)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主要從事泉州海外交通史和地方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匯錄》《泉州民間信仰》《媽祖史跡研究》《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李玉昆文史類稿》《耕海集》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國際漢學》《中國航?!贰斗饘W研究》《海交史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

2002年李玉昆到斯里蘭卡考察 (李玉昆 供圖)
他為人謙恭,不爭名于朝,不求利于市,甘心寂寞,專心致志于學術研究。在當前的學術界,我不敢說他是代表多數(shù)人,但是,他不沽名釣譽,不顯山露水,不把學術研究當敲門磚,這不能不說他是真正潛心于學術研究的代表之一。
——《媽祖史跡研究·序》許在全(已故)

李玉昆先生潛心學術研究(陳起拓 攝)
1.看過您的簡歷,您出身于南安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小時候在農(nóng)村讀的小學,但初中便就讀于城內(nèi)的泉州二中(今培元中學),后在泉州高級中學(今泉州五中)讀的高中,再后來通過高考考入北京大學,成了令人羨慕的國內(nèi)頂級院校的才子。感覺就是一部寒門子弟崛起的奮斗史,在這過程中您一定吃了很多苦吧?能跟我們談談早年的學業(yè)歷程嗎?
李玉昆:我小學時是讀了兩個學校的,一至四年級在一所學校讀,但它沒有五、六年級,不得已只能轉(zhuǎn)到另一所學校接著讀。學校離家有兩三里地,當時上學都是走路去的,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去上學。后來到泉州城內(nèi)念初中、高中時,學校離家就更遠了,足有20多里地,照樣還得走路上學,風雨無阻。
我是在泉州二中(今培元中學)和泉州高級中學(今泉州五中)讀完中學,雖然當時條件比較艱苦,但那也是一種磨煉,促使我養(yǎng)成艱苦樸素的習慣,這對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是有好處的。
2.北京大學歷史系是始于1899年京師大學堂設立的史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史學教育科系。您1961年考入北京大學,當時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選擇了歷史系?
李玉昆:那時情況是這樣的,因為我家是在農(nóng)村(家境較為清貧),高中畢業(yè)以后我只想著到大學念兩年(就能出來找工作)。1961年高考填報志愿還是分“省內(nèi)”和“省外”來填的,我著重考慮的是省內(nèi)院校,最想報考的是師范學院的政教系或者中文系,因為師范類高校只要讀兩年后就能畢業(yè)從事工作,這樣一來就能減輕家里的負擔。但造化弄人,省外的第一志愿我填報了北大歷史系,結(jié)果竟真的被錄取到了北大。當時的確沒有什么選擇歷史系的想法,純粹是趕巧蒙上了。接到北大錄取通知書后,我父母都說:“要去上!”鼓勵我上京就讀。那我也只能聽從。
北大歷史系在當時應該說是全國比較知名的院系,很多有名的教授為我們講課。講通史的,講專門史課的……都是一些有名的教授,比如翦伯贊當時是系主任,后來成為北大副校長;汪籛是搞隋唐史研究的,很有名,給我們開隋唐史課;開宋史課的鄧廣銘,亦是宋史研究的名家;明清史學由許大齡開教;還有名師商鴻逵,他知識非常淵博,給我們講歷史文選。系里一些當時的青年教師如吳宗國等,現(xiàn)在亦是知名教授。那幾年,我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學習還算順利。可是1966年5月,臨近畢業(yè)時,突然爆發(fā)了文化大革命,我們這一屆的畢業(yè)就一直被懸空著。直到1968年8月,終于等來工作上的分配。
在北大期間,應該說是打下了較為可靠的基礎。個人覺得在大學里主要還是學一個門道,等到工作以后,才有機會通過真正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學習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