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桂花和丈夫都簽下了登記捐獻遺體器官志愿書
臺海網(wǎng)2月23日訊 據(jù)泉州晚報報道 近日,一對夫妻來到南安市紅十字博愛驛站,攜手簽下了登記捐獻遺體器官志愿書,成為今年首對到南安市紅十字會登記捐獻的夫婦。之后,南安市紅十字會又迎來今年第10名遺體捐獻登記志愿者張娣。來自河南鄭州的她,已在南安霞美鎮(zhèn)工作了17年。
“符合器官捐獻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遺體捐獻相對比較簡單,會用于醫(yī)學教學,您可以接受嗎?”“我接受。”前不久,陳炳南和陳桂花夫婦來到南安市紅十字博愛驛站,登記志愿捐獻遺體器官。面對工作人員的提問,陳桂花快速做了回答,她說,“人死了就燒成灰,不論是捐獻器官還是遺體,不論遺體是用在什么地方,我都沒有問題。”工作人員被她的大愛精神深深打動。
35歲的陳桂花是小區(qū)物業(yè)工作人員,37歲的丈夫陳炳南則在武漢經(jīng)商,夫婦倆來自官橋東頭村。陳桂花說,登記捐獻遺體器官的想法最初來自此前看到的此類新聞,這兩年她一直關(guān)注南安紅十字會的公眾號,覺得生前登記遺體器官捐獻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就堅定了這個想法。當她把想法告訴丈夫時,在武漢工作的他說,“等我回家一起去。”
“社會就是人人幫我,我?guī)腿巳恕?rdquo;另一位捐獻者張娣是個開朗的人,在登記過程中她對工作人員說:“我很多年前就想做這件事了,只是當時不知道要找哪個單位,不知不覺就拖到現(xiàn)在。新冠疫情發(fā)生后,我趕緊打聽要去哪個單位登記,覺得人有旦夕禍福,生前有愿望應盡快完成。而且,疫情期間國家為社會、人民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我很感動也很自豪。人生在世,我能力有限,無法為社會、國家做什么大的貢獻,只能在去世后把遺體捐獻給醫(yī)學院,作為對社會、國家的回報,這才是有意義的事情。”
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去世后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事業(yè)、器官捐獻給需要移植的人是一種生命的升華,“正是這些遺體器官捐獻登記志愿者們,為許多家庭帶來生的希望和團圓的可能。” (記者陳靈 黃耿煌 通訊員周培煌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