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物等佐證舊宅為鄭成功家族故居
如何論證該舊宅即為鄭成功家族故居?
“明代府第是按照官職而建,不同官職,府第的規(guī)格也是不同的。舊宅大廳的石砛長14.67米,比閩南著名古建筑中憲第的石砛還長1米多,這就是身份的象征,顯然屋主人官蓋中憲大夫。”古建筑專家劉志成分析說,當時鄭成功的祖父鄭士表官至鎮(zhèn)國將軍。
此外,石井延平王祠管委會主任鄭新新表示,幾年前有關人員從舊宅中清理出的文物中有秤砣一只,以花崗巖琢成,重8公斤,圓柱形,兩面對稱標有“西亭”“泉和”的陰刻字。據(jù)稱,此秤砣必須配用長達1.6米的秤桿,可稱200公斤左右的物品,系當時鄭芝龍對外經(jīng)商時進出貨的秤砣。
當時還從書房清理出四方形的“介圭錫世之章”印章一枚,以及1910年日本天皇派欽差管森艮來石井祭鄭成功陵墓時,由陪同者串字書寫鄭成功《禮樂衣冠第》詩一首的墨寶一幅。此外,還有300多年前的一只石臼、馬槽(包括殘片)以及一套祭陵用的酒具等文物。
在現(xiàn)場展示的古籍明末版《南安石井鄭氏族譜》曾記載:“象廷公第一子諱鄭芝龍,授前軍督府……遺一子名森系日本人翁氏出,飛黃先啟帶外經(jīng)商今帶回家……”
“‘今帶回家’說的是鄭芝龍將鄭成功帶回石井老家,祭拜先祖并居住在此。”南安鄭成功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許慶芳解釋。
號召海內(nèi)外力量恢復鄭氏古宅原貌
“現(xiàn)今兩岸關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更需要弘揚鄭成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泉州鄭成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世杰認為,要進一步挖掘、豐富有關文史資料,拓展其文物的深刻內(nèi)涵。
鄭新新告訴記者,由于該舊宅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且在清朝實行“海禁”“遷界”時屢受破壞。鄭經(jīng)西征后,聞知古居情況,曾出資修復。由于當時戰(zhàn)亂頻繁并未恢復原貌。新中國成立后,該舊宅只有大廳厝頂仍能遮風擋雨,下落厝頂較為完好,其他幾乎倒塌,只留宅基。
清明節(jié)前夕,來自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新橋村的鄭氏宗親一行30多人,回到祖籍地石井鎮(zhèn)謁拜祖先。當時,他們提議可召集海內(nèi)外鄭氏宗親,組織宗親力量一起修繕鄭成功故居。這與石井鄭氏宗親的心愿不謀而合。
“再過幾天,國際鄭成功文化節(jié)即將舉行,屆時海內(nèi)外鄭氏宗親將齊聚石井,共敘成功情。為保護鄭成功故居,使其成為研究鄭成功及其家族的重要佐證之一,我們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計劃對故居進行修復。”鄭新新說,他們將籌集資金,號召海內(nèi)外鄭氏宗親共同參與故居修復工作,恢復鄭成功故居的原貌。同時,他們將啟動“鄭成功故居”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