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雙向交流。”臺灣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蔡雨亭連續(xù)10年參加海上潑水。他說,當年石獅先民跨海到達鹿港,將技術(shù)和文化帶到鹿港,從而形成了今天的鹿港。“蚶江對渡逐漸將兩地的單向來往變成了雙向來往。”
晌午的海面波光粼粼,20位從云南遠道而來的傣族男女也加入海上潑水的行列。云南省景洪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黨總書記鄭蓉說,由于之前對石獅的海上潑水不了解,因此特帶隊來了解這一民俗,并且也希望借此機會相互交流。
除了熱鬧的潑水外,王爺船巡海、海上捉鴨、攻炮城……10余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也將端午的節(jié)日氣氛推向了高潮。
2011年,蚶江端午閩臺對渡習俗也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獲評中國最具地方特色民俗節(jié)慶。早在明清時期,石獅蚶江與臺灣鹿港同胞為了傳遞鄉(xiāng)音,在石獅的蚶江以及臺灣的鹿港兩地舉行兩岸對渡儀式,以潑水互相祝福,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海上潑水節(jié)”。
石獅閩臺對渡交流協(xié)會會長林清闊也認為,蚶江的端午“海上潑水”成為維系兩地同胞情誼、拓展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
蚶江古鎮(zhèn)位于泉州灣南岸,有著17公里長的海岸線,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及港澳臺胞達3萬多人,如今古老的蚶江港也正向世人展現(xiàn)新貌:昔日的漁港如今樓房林立,商貿(mào)繁華,具有濃郁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隨處可見。(中新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