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2月24日訊 據三明日報報道 一雙妙手,能感知0.02毫米和0.03毫米的細微差別;保持一個姿勢,坐兩三個小時,紋絲不動;勤于研究技術,恪守崗位職責。
憑借這樣的功夫和精神,三明市普諾維機械有限公司磨刃工郭呈華廣受業(yè)內贊譽。2016年,郭呈華獲得福建省衛(wèi)生用品行業(yè)刀具刃磨比賽冠軍,得到“磨刀狀元”榮譽稱號。
今年11月29日,31歲的郭呈華榮獲2018年三明市“金牌工匠”稱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成了專家。
比頭發(fā)絲還精細的活
郭呈華是大田屏山人,在農村長大,從小好動,喜歡研究搗鼓東西。家里的縫紉機,被他拆拆裝裝;自行車壞了,自己琢磨維修,樂在其中。
后來,郭呈華進入永安第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習,18歲時,來到三明市普諾維機械有限公司工作,一切如他所愿。
郭呈華介紹:“工廠生產各式旋轉磨切刃具,刃具安裝在相關設備上,切割各種產品。”
一塊粗笨的原鋼,經過車床、銑床、铇床、鉗工、外圓磨等多項環(huán)節(jié),成了客戶所需的刃具,交到郭呈華所在的磨刃組。刃口磨至指定的寬度,產品才算合格。
郭呈華說,磨刃是最后的工序,也是最關鍵的工序。刃口磨壞了,刃具就廢了,前功盡棄。
刃口好,才能切出好產品。“我們的客戶主要是紙尿褲、衛(wèi)生巾、餐巾紙等廠家,產品絲質多,切割難度大。”郭呈華說,“這需要刃口寬度均勻、一致,刃面光滑、整潔。通常,要求刃口寬度為0.04毫米至0.05毫米。刃口太寬,就切不斷柔韌的絲質;刃口太小,又不耐用,很快就要返修。刃口寬度不一致,切出來的產品就會有缺口。”
郭呈華說:“有的小廠做低端產品,一副刃具1分鐘只能切200多片,使用期限也短。普諾維做高端產品,標準是1分鐘切400至1000片,產品遠銷國內外。”
0.04毫米至0.05毫米是什么概念?頭發(fā)的直徑約為0.07至0.1毫米,郭呈華做的活,比頭發(fā)絲還要精細,而且沒有儀器輔助,全憑他的經驗和手感。
他的技藝超過外國人
郭呈華2005年進廠,勤學苦練2年,才成為合格的磨刃工。
當時,組里他年齡最小,另外4個熟練工人都是他的師傅。有的師傅砂輪打得好,有的師傅磨得快,郭呈華都很欽佩,一一向他們請教。什么姿勢最輕松?什么磨頭最合適?小伙子肯學好問,前輩們都很喜歡他。
活不多的時候,郭呈華會讓師傅們休息,自己來做。下班后,郭呈華找來報廢的刃具,自己關門練習。他說,手工磨刃,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多磨勤磨,磨得多了,自然會知道0.04毫米在什么位置。
努力提高技藝,郭呈華也是想爭一口氣。
“磨刃可以借助機器,精細度高,刃面光滑美觀。”郭呈華說,“但是,設備要從日本、歐美進口,售價在15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廠里最貴的數控機床不過100萬元人民幣,機械磨刃成本太高。何況,人家根本不愿意賣。”
郭呈華相信,只要肯努力,手工磨刃也能保質保量,甚至比機器做得更好。幾年后,郭呈華成了優(yōu)秀的磨刃工。
他磨制的刃具鋒利耐用,刃口均勻,刃面美觀,受到客戶的好評。
手工磨刃很辛苦。郭呈華說,手工磨刃沒有先進設備,沒有輔助工具。工人要在工作臺前坐穩(wěn),手腳舒適擺放,使握砂輪的右手靈活、平穩(wěn)。磨刃工經常連續(xù)工作兩三個小時,期間,視線不離刃具,心無雜念,除了右手,全身紋絲不動。
“有一次,我在磨刃,一個新員工拍了下我的肩膀。我手略微一抖,刃具立刻磨過頭。”郭呈華笑著說,“那副刃具,我已經磨了三天。”
一副刃具,一人負責,作業(yè)時間少則五六個小時,多則一個星期。雖然辛苦,郭呈華卻依然堅持。他說,各行各業(yè)沒有不辛苦的。
磨刃組有單獨的小車間,外人不許隨意進出。車間里有空調,一年四季溫度適宜。
郭呈華解釋:“手工磨刃,氣要定,手要穩(wěn),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受絲毫打擾。有了空調,夏天,人不易煩躁;冬天,可以少穿衣服,不打哆嗦。”
他笑了笑:“這也是一種福利吧!”
久坐,長時間用眼,不利健康。郭呈華和他的組員經常打籃球,跑步鍛煉。目前,沒有人落下職業(yè)病。
“把難題交給我試試”
手工磨刃,需要眼力好,手腳麻利,有精力久坐,適合年輕人。磨刃組的老人們漸漸從一線退出。2010年,組長的位置交給了郭呈華。
責任和難題也隨之而來。為了節(jié)省布料,創(chuàng)造效益,客戶經常提出各式各樣的刃具方案。
“前幾年,有客戶想磨制人字形的刃具。刃具的形態(tài)比較復雜,領導詢問我的意見。”郭呈華說,“這種刃具有4條曲線,彎角多,有的地方砂輪伸不進去。4條曲線要歸于一點,稍有偏差,這刃具就報廢了。”
盡管不容易,郭呈華還是說,我試試吧!
經過研究,郭呈華定制了錐形砂輪、小號金剛銼,用來打磨細小的角落。他耐心細致,一點點嘗試,刃具最終讓客戶滿意。
2013年,普諾維第一次接到了修復合金鋼刃具的訂單。合金鋼材質優(yōu)良,硬度大,刃具耐用。刃口的要求也更苛刻:0.02mm至0.03mm,用肉眼已經看不清了。
此前,磨刃組沒有打磨合金鋼的經驗,訂單接不接?郭呈華還是說,我來試試吧!
郭呈華說:“磨刃方法是機密,行業(yè)內也沒有經驗可循,只有自己摸索。”
組里討論過后,郭呈華靈機一動,用顯微鏡不就能看見了嘛!顯微鏡種類很多,有的倍率不合適,看不清刃口;有的架子太小,刃具沒法放到觀察鏡下。幾經周折,郭呈華才找到合適的顯微鏡。
從0.04毫米到0.02毫米,數字要求更精確了,但在郭呈華眼里卻不值一提。能看到,就能磨,靠著顯微鏡的幫助,郭呈華又突破了自己的極限。
經專家檢測,郭呈華手工磨制的合金鋼刃具,質量、性能和國外不相上下,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好幾家廠商都接不了的活,被郭呈華出色地完成了,客戶大為欣喜。
“以前,他要寄回歐洲去修,來回6個月,成本4萬多元。期間還要中斷生產。”郭呈華說,“現在,送到我們廠返修,來回不過15天,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和成本。”
之后,業(yè)內口口相傳,國內許多廠商找到普諾維,下合金鋼刃具返修訂單。
一年后,普諾維開始生產合金鋼刃具,最后的手工磨刃,由郭呈華一人負責。
普諾維的宣傳欄中,列出了工匠精神的20個特質。郭呈華人稱“郭一刀”,對員工要求很嚴格。他常說,我們若不稱職,客戶就要蒙受損失,我們要對客戶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