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閱讀點亮未來”愛心行動,讓昌吉木壘縣的孩子們擁有了大量書籍。(資料圖片)
?。ㄈ┰}師演繹桃李情
“白筆在手,黑板于后,三尺講臺足夠。也清愁,親兒尚幼,眼見日日消瘦,心弦似緊扣。又見校友,因是夫子援疆由。”
這首詩詞,出自吉木薩爾縣第一中學的一名學生。今年教師節(jié),看到這首專門寫給他的詞,援疆干部、廈門市禾山中學教師胡先鋒眼眶濕了。
2018年,福建省增派教育部計劃165名教師前往新疆支援,胡先鋒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他第二次赴邊疆支教。
在吉木薩爾縣第一中學,胡先鋒任教兩個高中班級的語文老師。教少數(shù)民族學生文言文,難度不小。
“他們中有的初中是‘民語班’,沒有學過漢語。好在,他們對文言文有很強的興趣。”胡先鋒表示,“我鼓勵他們課外在周記中暢所欲言,不限定題材,不限定內(nèi)容,不限定字數(shù),盡最大可能讓他們動起筆來。”
與胡先鋒一起在該校支教的還有廈門的5名教師。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接過“廈門理科實驗班”的接力棒。2015年8月,第六批廈門援疆干部執(zhí)教該校“廈門班”。2017年,新一批廈門援疆教師從他們手中接過教鞭,帶來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幫助“廈門班”的孩子們沖刺2018年高考。
那一年,“廈門理科實驗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全班42人有39人上了本科線,上線率93%,高考總分平均高出其他平行班21.8分。”廈門赴吉木薩爾縣援疆支教隊隊長高劍華介紹。
組團式的教育援疆模式,做法創(chuàng)新,成效明顯,得到當?shù)卣J可。吉木薩爾縣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史光清告訴記者:“在開設實驗班以前,我們縣高中生源數(shù)量存在逐年下降的情況,現(xiàn)在,實驗班正在逐漸發(fā)揮出示范輻射效應,吸引更多優(yōu)質(zhì)生源留在吉木薩爾就學,今年8月,第二期廈門理科實驗班也開班了,班級學生人數(shù)較首期有所增加。”
援疆前的林軍,任福州屏東中學副校長。從一個省會城市的重點中學,到一所學生成績?nèi)?、家庭輔導弱的少數(shù)民族學校昌吉三中,林軍與3名同事一起,思考著如何為昌吉的孩子們提供優(yōu)質(zhì)教育。用了一年半,他與學校的福建援疆團隊一起,“引進一個理念,帶出一支隊伍”,深入?yún)⑴c到學校的人才建設、科研教學、校園宣傳、德育發(fā)展等工作中。昌吉三中的孩子們,因此有了更適合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
教育援疆,責任重大。在昌吉,不僅有165名福建援疆教師的傾力奉獻,福建援疆還組織116名專家學者來昌吉州開展培訓工作,全州受訓教師達1590名。昌吉州的370名中學骨干教師和100名中學校長書記還赴福建師范大學、福建教育學院培訓。
“先生可曾認得學生否?先生二來西域,身體可好?自當日一別,還不曾見得先生尊容。學生思量先生多時矣。先生之教誨,至今記憶猶新……”胡先鋒的手機里,一直保存著這名哈薩克學生寫給他的短信。每每打開,他都會想起那群可愛的學生,那份深厚的師生情。
“在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綠洲,看到了詩情畫意,看到了希望。”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