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9月20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日前,一份出自廈門思明區(qū)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這份“史上最長”的刑事判決書足有943頁40多萬字,涉及54名被告人、3個被告單位、17項罪名……
每一份沉甸甸的判決書,都鐫刻著我省刑事審判法官為堅守公平正義付出的艱辛努力。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至2019年8月,全省法院共審結(jié)一審刑事案件20.06萬余件,同比增長12.2%。其中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13401人,依法宣告83名被告人無罪。
利劍出鞘
滌“黑”蕩“惡”保平安
2018年初,一場聲勢浩大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在全國迅速推進,我省法院聚焦重點地區(qū)、行業(yè)和領域,高擎利劍斬黑惡,深挖徹查保平安。
既要防止黑惡犯罪降格處理、輕縱犯罪,也不人為拔高、勉強定罪。全省法院立足打準打?qū)?,共審結(jié)涉黑惡及其“保護傘”案件500件3059人,重刑率達57.67%。一批群眾反映強烈、影響惡劣的黑惡勢力認罪服法。
在這次專項斗爭中,在福清陽下北林村素有“村霸”之稱的林德發(fā)、林風父子,其犯罪之路也走向終點。
如何順利審結(jié)這起多達37名被告人的涉黑案,對負責本案一審的福清法院而言不亞于一場大考。
“僅卷宗就近200冊,各種證據(jù)材料400余份。為此,我們首次采用七人合議庭審理,這在我省涉黑惡案件審理中尚屬首次。”福清市法院刑庭副庭長鄭敏告訴記者,“案件的審理異常艱苦,光是開庭就整整開了31天。”
為加快辦案進度,福清法院大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審判模式,對其中認罪的29名被告人簡化庭審程序。對8名不認罪的被告人依照普通程序?qū)徖?,聚力攻堅,使簡繁得當、公正有序?/p>
今年以來,我省在審理涉黑惡案件中探索深化“認罪認罰從寬”審理模式,被告人認罪率23.61%。今年,全省涉黑案件審理時間較去年平均提速26天。“認罪認罰從寬、庭審重點攻堅”的福建經(jīng)驗向全國法院推廣。省高院獲評“2018年度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先進單位”。
全省法院還加大對新型網(wǎng)絡犯罪的懲治力度,打擊上下游犯罪,堅決斬斷犯罪鏈條,促進提升網(wǎng)絡治理能力;積極參與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等專項整治活動,依法審結(jié)生產(chǎn)銷售“病死豬”、瘦肉精、地溝油、假藥劣藥、非法經(jīng)營疫苗等案件1179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庭審革新
讓正義不缺席
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證人不愿出庭作證的問題讓惠安縣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柳龍超頗感頭疼。為此,他和辦案團隊想了很多招。
“證人不愿出庭,最大的擔憂是怕被報復。因此我們采取‘隔空對質(zhì)’的辦法。”柳龍超說。
所謂“隔空對質(zhì)”,就是避免證人與被告人見面,讓證人在隱蔽作證室里作證。
記者看到,在惠安法院的作證室里,證人透過玻璃看法庭可以一覽無遺,而法庭那一側(cè)卻看不到作證室里的情況。證人用的話筒具有變聲功能。對不愿公開身份的證人,還專門開辟了證人通道。
與證人出庭一同推進的,還有偵查人員出庭制度。惠安法院院長吳泰雄說:“偵查人員出庭是庭審實質(zhì)化、由偵查為主向?qū)徟袨橹行霓D(zhuǎn)變的重要一步。”
惠安法院的改變,是近年來我省各級法院努力推進以審判為中心訴訟改革的縮影。如今,這種努力已然形成倒逼之勢。
“要切實發(fā)揮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jù)、保護訴權(quán)、公正裁判中的決定性作用。”省高院對全省刑事審判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庭審實質(zhì)化改革就是轉(zhuǎn)變過去許多案件審理以案卷為中心,庭審流于形式的模式,做到證據(jù)審查在庭上,聽取意見在庭上,自由心證形成在庭上。讓庭審成為控辯雙方角力的戰(zhàn)場,以此守住防范冤假錯案的底線。”福州大學法學院院長黃輝教授說。
瞄準這個目標,全省法院以刑事案件庭前會議、非法證據(jù)排除、法庭調(diào)查“三項規(guī)程”為抓手,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各地探索出臺“出庭強制令”“人身保護令”“遠程視頻作證”等創(chuàng)新性舉措,有效解決證人出庭率等問題。對證據(jù)較多、案情復雜或控辯雙方爭議較大的案件,通過召開庭前會議理清爭議焦點。2016年10月以來,全省法院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等出庭1484次,274件案件啟動排除非法證據(jù)程序,當庭宣判案件7.2萬余件。
思路轉(zhuǎn)型
不簡單就案辦案
肆意毀壞省級生態(tài)公益林1.6畝,胡某為自己的魯莽行為付出慘痛代價,不僅要服刑8個月,法院還判令他到山場補種、管護林木,時間為3年。
擔任本案審判長的武夷山法院院長肖堅盛告訴記者,刑罰是手段,而不是終極目的。就本案而言,通過判令被告補種管護林木,懲治了犯罪行為,更重要的是讓受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時止損修復,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案結(jié)事了。
不簡單就案辦案、一判了之。近年來,我省法院將恢復性司法理念運用到生態(tài)司法審判中,借鑒“補種復綠”的成功經(jīng)驗,發(fā)出“補植令”“管護令”814份,責令刑事被告人補種管護林木2.8萬余畝,在此基礎上打造“補種復綠”“管護林木”“增殖放流”等方式的生態(tài)恢復性司法“福建樣本”。
全省法院努力延伸審判職能,圍繞基層組織建設、校園安全、“套路貸”等重點問題,為社會管理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堵漏建制提出司法建議,實現(xiàn)打擊與防范、治標與治本的有機統(tǒng)一。例如,針對一些地區(qū)毒品犯罪背后存在的治安隱患和管理漏洞,各級法院及時向有關(guān)部門提出司法建議,推進堵漏建制與源頭治理,有效遏制毒品犯罪的增長趨勢。2018年,全省法院一審受理毒品犯罪案件數(shù)同比下降29.08%,今年1—5月同比下降3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