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4月22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 自唐宋以后,福建之所以被譽為“海濱鄒魯”“文儒之鄉(xiāng)”“理學名邦”,主要是因為閩地文教發(fā)達,產生了眾多的文化意象符號。從媽祖文化到海絲文化,從閩都文化到閩南文化,從朱子文化到船政文化,從客家文化到紅色文化……斑斕多彩、兼容并蓄、源遠流長的福建文化,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貢獻良多,在中華文明歷史的演進軌跡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歷史上,福建沒能形成比較一致的方言和民間信仰,也未能形成能夠統(tǒng)攝整個地域的文化中心。清中葉以后,省城福州的文化重心地位日益凸顯,仍不足以成為整個福建文化的代表。因此,多元性、豐富性是福建文化的顯著特征。”福建省文史專家盧美松說。
多元共存的
文化格局
“福建文化是在閩越文化基礎上,融合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形成的,兼具山林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特點,地域特色異常鮮明。”盧美松說,在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福建的朱子文化、刻書業(yè)、船政文化以及傳統(tǒng)建筑文化等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福建文化的區(qū)域性差異在全國堪稱典型。傳統(tǒng)上,福建文化又被分為閩北、閩東、閩南、莆仙等區(qū)域文化,各區(qū)的方言、戲曲、建筑風格、工藝美術、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風尚等,均存在顯著差異。當然,這種區(qū)域劃分只是相對而言,區(qū)域內的各個縣,乃至各個鄉(xiāng)村,往往方言不通。在一些山區(qū),常有“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的狀況。
福建并非中華文化的核心發(fā)源地,而是各種移民文化交匯融合之所。基于移民的復雜性,福建文化的來源是多樣的,其中有閩越國文化,有漢文化,還有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甚至有海外文化。
“福建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并沒有引發(fā)文化的對立和沖突。相反,各種文化的和諧共存與融合,恰恰是福建文化的常態(tài)。比如,元代鼎盛時期的泉州港,儼然是一個‘世界宗教博物館’。”盧美松說,這種寬容的宗教觀念和文化精神,不僅使福建人易于接納外來文化,更促成了福建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尤其是福建的地方戲曲,大體是在各種地方音樂、歌舞的基礎上,融合外來戲曲元素而形成的。
中原文化的
延伸與傳承
“福建文化雖為歷史上入閩的眾多民族所共同創(chuàng)造,但自六朝以降,漢民族始終是福建地區(qū)的主體居民,因而福建人頗能持守中華固有之文化傳統(tǒng)。”盧美松說。
中原“衣冠南渡”,耕讀文化在閩傳播。同時,入閩之士族聚族而居。各宗族的歷代賢達之士和鄉(xiāng)賢,又將耕讀文化固化于各家族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和族規(guī)、族訓之中。
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劉傳標告訴記者,由于北方漢族入閩時期不同及區(qū)域不同,所帶來的文化也不同,加上福建重巒疊嶂,處于相對隔絕狀態(tài),為古文化沉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大量閩越文化因子及唐宋時期中原習俗與風尚在這一地區(qū)得到較完整的傳承和保留。
福建人大多自認為是中原移民的后裔,福建許多地區(qū)至今仍較好地保留著中原傳統(tǒng)的人生禮儀和歲時節(jié)俗。今天仍在閩南一帶流傳的南音,曲調委婉,節(jié)奏舒緩,頗存唐代古樂遺韻,號稱“中原古樂的活化石”。
“福建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一個富有個性特色的分支,兼容并蓄閩越土著文化與中原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色彩,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隨福建居民的遷徙而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等地,成為有相當影響的地域文化。”劉傳標說。
理學南傳、閩學形成,使福建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地區(qū)之一。朱熹在福建生活、著述、教學50余年,培養(yǎng)了大批弟子,并由此創(chuàng)立閩學學派,形成儒學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學。
“朱熹創(chuàng)立的閩學,對中國文化作了一系列新整合,既是南宋時期傳統(tǒng)儒學的新發(fā)展,又是福建地域文化在宋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引導后人自覺弘揚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生命,其影響范圍絕不限于福建,而是面向世界。”劉傳標說。
鮮明的
海洋文化特色
與中國其他地域文化相比,福建文化具有鮮明的海洋特色。
福建眾多的港灣島嶼為海洋生活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海耕文化與歷代入閩的漢人‘不安于現(xiàn)狀’情愫結合,逐漸形成了福建的海洋文化特質。”劉傳標說。
福建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十分悠久。據(jù)《后漢書》記載,早在東漢初年,東治(今福州)就開辟了通往中南半島的定期航線。五代時,王審知開辟海港,招徠外國商舶,福建海外貿易日益蓬勃發(fā)展。福州城內安泰橋一帶,一度出現(xiàn)“人煙繡錯,舟楫云排”的繁華景象。特別是唐宋以來,福建的海上貿易長盛不衰,海外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已然成為福建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代以來,福建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中外文化交匯的前沿,涌現(xiàn)出眾多開風氣之先的人物。
1866年,福建船政及船政學堂的創(chuàng)建,是福建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福建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濃縮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求變的一段艱辛歷程,是福建文化走向近代的充分表達與典型象征。”劉傳標說,正是由于船政學堂及其所派出的留歐學生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貢獻,形成了中華民族近代化中獨樹一幟的船政文化。
原標題:福建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津梁
原鏈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8-04/22/content_1101726.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