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農林大學2000屆農學畢業(yè)生林晉鉆研古法制作紅糖,把福安最好的師傅都請到自己的制糖廠,自己研究,也跟著學。
臺海網2月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1月27日,4位福建年輕人林葉、鄢涵深、陳力為和周小登,在福州市上下杭的鹿森書店開了一場“30天環(huán)游福建”沙龍分享酒會。
去年12月,這4位開啟了一次自駕故鄉(xiāng)之旅。在30天內,他們策劃了一條環(huán)游福建的線路,探訪了散落在福建各個角落的手藝、建筑、語言、特產和風俗等,拍攝了圍繞著它們正在進行的傳承、再生、創(chuàng)新的行為和人物。
目前,他們正在制作紀錄片和一本書記錄他們的環(huán)游福建之旅。他們正以自己的方式呈現他們的所知所感和所想,希望更多的人,和他們一樣——
1月6日,回到福州坐在隊長林葉的辦公室里,鄢涵深和周小登慨嘆,一個月的時光就這樣溜走了。
這一路的行程將被制作成一部紀錄片電影。“我們討論了一下,也許就叫‘繞了一圈’,既是我們真實狀態(tài)的寫照,也是故事主人公們的遭遇,他們出去繞了一圈,回到故鄉(xiāng),也許他們中有些人哪天又離開了,這樣的繞圈還會繼續(xù)。”鄢涵深說道。
“我們就是想告訴大家,故鄉(xiāng)很大,故鄉(xiāng)的故事很多,值得有空多去走走,去翻閱翻閱。”林葉說道。
不能和故鄉(xiāng)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為隊長,林葉坦陳這次故鄉(xiāng)之旅可以說是謀劃已久。林葉是福州萬一電影的獨立導演。年輕些的陳力為從福建師大畢業(yè)后一直關注鄉(xiāng)土情懷和城市題材的影像,現在的身份是自由撰稿人和獨立攝影師。鄢涵深的身份比較“復雜”,他是福州本土話劇社“去墨劇坊”的成員,走在導演、編劇、演員的“不歸”路上,還編劇和主演了福建第一檔古裝美食網絡劇《食葩客?!?。作為唯一女生,福清人周小登是個“海歸”。她從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策展與收藏專業(yè)碩士畢業(yè)后,一直為雜志專欄撰稿。
“我們四位都是福建人,大家都覺得作為年輕人,我們不能和故鄉(xiāng)做最熟悉的陌生人。”林葉和鄢涵深、陳力為平時都是一個圈子的朋友,在交流溝通中,大家都會涉及類似的話題。
去年8月,他們正式對外發(fā)布了環(huán)游福建30天的計劃,他們告訴大家此行的目的是:“這片土地,是一片巨大的寶藏。但身處家鄉(xiāng)的我們,還沒有好好了解它。用我們的眼睛,用我們的文字和影像,發(fā)現和記錄那些此刻正在福建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傳統(tǒng)與現代的裂變、困惑和美。”
三個男生還進行了分工。林葉是這次旅程的隊長,也是紀錄片的總導演。陳力為是主攝像,鄢涵深負責制片統(tǒng)籌,客串攝像,出鏡演員和背景音樂演唱。
“當時是聽到朋友說了這個計劃,自己很有興趣,后來跟他們三個溝通覺得挺投緣,就臨時決定回來加盟。”周小登笑稱。直到出發(fā)前一天,她才回到福州正式入隊。
旅程也是尋找內心身份認同的過程
12月初,在四位年輕人腦海中已籌謀百遍的故鄉(xiāng)之旅,終于成行。
除了風景,他們最感興趣的是探訪知曉當地手藝、建筑、語言、特產、風俗的人。30天的旅程,林葉堅持在微信公眾號“環(huán)游福建30天”中更新每天的行程和故事,30天30篇故事,一個個新鮮、具體的遭遇,觸摸著這片土地上那些或顯或隱的人文質地。
“這些人和物呼應我們內心的文化基因,也是尋求內心身份認同的過程。”說起旅程,四個年輕人在朋友圈里的感受各自不同。近年來經常在福建游走拍攝,林葉覺得這次旅行讓他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很多東西。
“以前走閩南一帶多,對于閩西、閩北等內陸地區(qū)不了解,這次旅行填補了空白。”林葉說道,“文化在福建的邊界體現了有趣的交融。例如浦城與江西接壤,贛劇挺流行。而到了詔安一帶受到潮汕影響,大家都聽潮劇,還有壽寧的北路戲也有著漢劇的基因。”
文化的基因還藏在豐富的民俗之中。冬至后一天,四位年輕人在詔安縣美營畬族村記錄了一場盛大的平安節(jié)傳統(tǒng)祭祀活動。“全村人輪番登場,完成了一場貌似共同的、慣性一樣延續(xù)的記憶,卻也暗示著時代的更替。”林葉在當天的微信文章里這樣寫道。
在出生地建寧,鄢涵深和隊友們在均口鎮(zhèn)苦苦尋找閩江正源所在地——均口鄉(xiāng)臺田村嚴峰山西南坡。最后幾乎山窮水盡之際,他們偶遇了知情的前村民組長老張,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了正源所在地張家山自然村,看到了閩江正源石碑。“令人震驚的是自然村已經衰敗,很多村民都搬到山下去了。”林葉說道,“人口銳減造成的農村空心化,這是一路上非常明顯的感受之一。”
當然,旅程最大的驚喜是遇到的那些人。有的正青春,有的卻是“少年出走,中年歸來”,他們很多是出去過再回家的人。只有出去過,才能真正感受到老家、故鄉(xiāng)這些字眼的分量之重,也才更帶一份恭敬,在老家做些“溫故知新”的行動,去改變那里。
有創(chuàng)作福安方言歌的阿吉,有回鄉(xiāng)種甘蔗傳承古法紅糖的林晉,有返村在古窯址上和父親一起燒陶的陳振云,有在壽寧西浦做文化保育的繆正……
長汀古城里,劉綠林和馬官鴻都曾經是長汀出去的“深圳青年”,但是他們又不約而同地回到了這里。收集和整理長汀的歷史民間故事,并且用文言文整理記載下來,甚至身體力行地學做民俗理事先生,延續(xù)著鄉(xiāng)間禮儀的脈絡,兩位中年人的回歸別有一番滋味。
老家,它的水,它的語言,它的味道,甚至只是一個生活日常的殘片,都可能是扎根在所有人身體里某些執(zhí)念之源,會在一個時候,召喚著你,回到你的老家。
體察風物重新發(fā)現故鄉(xiāng)
遇見不同的人,從他們身上尋找生活的答案。“我們在用這樣的方式去認識故鄉(xiāng),而我們遇到的人其實更令人敬佩。”林葉覺得很多人的言行讓他反思。
在晉江安海鎮(zhèn),書店老板許著華一直在致力于在地文化的挖掘保護。拓印古碑刻出版《安平碑拓錄》,做本地新媒體微信公眾號,開發(fā)本地文創(chuàng)產品,他們看到了這位安靜低調的年輕人對于本土文化的熱愛與執(zhí)著,“但是不少的返鄉(xiāng)人群面臨的是孤掌難鳴,沒有同好者的精神孤獨”。
從一個村落到另外一個村落的日常里,身處其中的人,心中應該都有“認同感和歷史感”,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人生命孤旅里,到最后的安全感之源。”林葉說道。
盡管旅程已經結束,但他們都覺得意猶未盡。“很多人當時質疑,環(huán)游福建30天,你們走得完嗎?當然走不完,哪怕用30天去丈量一個小小的鄉(xiāng)鎮(zhèn),某種程度上都會嫌不夠。”林葉堅定地說道,“有很多的想法又冒出來。”
這次旅行,他們經過的寧德、浦城、武夷山、泰寧、將樂、寧化、同安、晉江,當然還有德化,都有年代、大小不一的古窯址。“有數據說全省有500余處古窯址,算是全國古窯址最多的省份之一。陶瓷器是一種重要的記憶載體,突然想有一天也許也可以跟著古窯分布路線,再來一次福建旅行。”他說道。
故鄉(xiāng)為什么迷人?它們總是會在你最難以選擇的時候,憑一種親密的聯系,給你一種直覺上的依靠和判斷。“我們付出和傳遞的只是一種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提醒自己,別什么東西都向外求,自己腳下的東西先弄明白,也是重要的事。”
溫馨提示:周小登策劃的公益攝影展——《看得見風景的人》,正在福州上下杭的鹿森書店開放展覽,將展至2月3日。(無需報名,到店參觀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