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數(shù)量很少
雕母即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六朝后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傳世可見歷代銅質(zhì)雕母多種。
雕母一般形體稍大,銅質(zhì)精良,雕工細膩,邊廓峻深,是古錢中的珍品。雕母一般嚴格控制在錢局相關(guān)人員手中,極少流出,現(xiàn)在大部分藏身博物館中,少數(shù)在市場上流通,因此價格遠高于普通錢幣。
在剛剛結(jié)束的中國嘉德秋拍中,“古錢收藏”專場成交比率近90%,其中兩枚雕母更脫穎而出:清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拍出218.5萬元高價,清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十”雕母以80.5萬元成交。
吳先生認為,拍出高價的原因除了雕母本身工藝精美外,還因為前者曾著錄于《咸豐泉匯》第155頁。值得一提的是,同場拍賣中的“戰(zhàn)國·趙 小型"五陘"背"十二朱"三孔布”最終以143.75萬元成交,除了是傳世孤品外,也因為是名家舊藏。
雕工決定價值
“一般當然是越大的雕母越值錢,但是也不一定,因為還涉及數(shù)量的問題,比如在民間,當五百還比當一千的少,所以前者比后者小,價格卻要比后者高?!痹谥袊蔚锣]品錢幣部經(jīng)理劉健看來,玩雕母玩的就是工藝,所以其價值主要應該由雕工和保存狀態(tài)決定。比如京局造辦處的雕工師傅技藝肯定超過地方局的師傅,因為他們還肩負為皇宮鑄造其他工藝品的任務,所以京局的雕母通常價格都要比地方局的高。當然他也強調(diào),這種對比并不絕對,地方局偶爾也有稀少珍貴的雕母出現(xiàn)。
對于雕母的價值,劉健舉了一個例子,普通的小平錢價格可能只要5元,但品相一般的雕母價格能達到10余萬元!他認為,雖然近年雕母的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但還有不小的升值空間,建議收藏者有扎實的古錢幣基礎(chǔ)后可以嘗試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