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第四次連任成功,在當天舉行的國會大選中,執(zhí)政黨青民盟和基民黨聯盟獲得比上一屆大選還要高的支持率,大比例戰(zhàn)勝由國內六大反對黨組成的聯盟,在199席的國會中占據135席,再次獲得三分之二多數議席而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當晚歐爾班在布達佩斯對支持者發(fā)表講話時激動地說:“這一巨大勝利,甚至從月球上也可以看到。”
無怪乎歐爾班大發(fā)感慨。此次選舉被國內外“倒歐爾班”勢力把結果預設為“一定要通過這次民選方式把他趕下臺”。但沒料到的是,匈牙利老百姓仍然把選票堅定地投給了歐爾班。
這讓“看不慣”歐爾班的歐盟“惱羞成怒”,直接揮出制裁大棒,因歐爾班贏得國會選舉而“懲罰”匈牙利。4月5日,歐盟歷史上第一次啟動相關程序,允許暫停向匈牙利撥付或涉及超過400億歐元的歐盟資金,對匈牙利“斷供”;4月6日,歐盟對匈牙利發(fā)起新的侵權訴訟,認為匈出于安全和稅收優(yōu)惠支持等原因導致部分合同沒有遵守歐盟公共采購指令。究其原因,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薇拉說得很直白,“要想留在歐盟,歐爾班必須遵守游戲規(guī)則”。
那么,歐爾班壞了哪些“游戲規(guī)則”,以至于包括歐盟在內的諸多勢力這般看不慣,并不惜“史無前例”地對匈牙利進行制裁?
能擺在桌面上的說辭是,匈牙利法治成問題,沒有媒體自由等,但深層次原因在于:
一是“看不慣”匈牙利與俄羅斯交好。近年來,匈俄雙邊合作和投資活躍,??耸埠穗娬緮U建、俄主導的國際投資銀行總部落地布達佩斯、地鐵改造等一批大項目穩(wěn)步推進,2021年底雙方還續(xù)簽了天然氣合同,俄承諾今后15年將“可靠、穩(wěn)定地”向匈供應天然氣。當時匈外長西亞爾托面對質疑和批評就曾說,“對匈牙利而言,能源安全關乎(國家)安全、主權和經濟問題,而非政治問題。你沒法用政治言論給家里供暖”。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爾班被直接貼上了俄羅斯標簽。事實是,歐爾班支持歐盟多數對俄制裁措施,但認為俄羅斯天然氣事關匈牙利經濟命脈,不同意把俄天然氣列入制裁范圍,還在歐盟想抱團抵制俄氣用盧布結算上投出了唯一的反對票。
二是“看不慣”匈牙利與中國走得近。歐爾班任內積極推動“向東”開放政策,2015年匈牙利成為歐洲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穩(wěn)定和良好的政治氛圍吸引了中東歐一半以上的中資在匈投資,并且為匈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就業(yè)崗位,但這被部分歐盟議員認為是在“分裂歐洲”。匈牙利還在歐盟就涉港、涉南海、涉疆等問題上屢屢替中國仗義執(zhí)言,2021年“三連否”歐盟涉港聲明,氣得歐盟提出要把投票機制從“全部贊同”改為“合格多數”。
三是認為匈牙利“太不聽話”。匈牙利經常站在自身立場上作出不聽歐盟號令的舉動,被歐盟認為是成員國中的“壞孩子”,嚴重影響到歐盟團結的形象,還被貼上加強版民粹主義的標簽,即“匈牙利正在實施與民主背道而馳的威權統(tǒng)治”。在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爆發(fā)時,歐爾班更是與歐盟唱反調,堅決拒絕難民配額,其堅定的反移民立場讓歐盟頭疼不已。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爾班出于照顧在烏匈牙利族人的考慮而帶頭安置近60萬難民,但卻被西方媒體解讀是在“虛情假意騙選票”。
其實,歐爾班堅守的執(zhí)政邏輯只是務實發(fā)展同各國關系,認為不能不顧本國國情和利益,出于政治原因一味地選邊站隊。
反對黨敗選后認為,他們只是為了反歐爾班而反,卻沒有提出真正讓老百姓滿意的競選綱領。同樣,歐盟和西方媒體也需要深刻反思,他們“看不慣”的歐爾班為何能連續(xù)贏得民心?自己看不慣,就敢把匈牙利公平公開的大選稱為是“黑暗”的一天,難道民主就是歐盟一些政客嘴中憑親疏和好惡所給的一枚毫無價值的標簽?不管是否“看得慣”,正如匈牙利媒體所說,“歐盟也得捏著鼻子再與歐爾班相處四年”。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翟朝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