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王安石以為李在杜下還有一個原因:“李白詩詞迅快,無疏脫處,然其識污下,十句九句言婦人、酒耳。”意思是說,李白詩一氣直下,語速太快,不如杜甫抑揚頓挫,更有節(jié)奏感。而且,李白的詩多寫女人和酒,見識不高。

李白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wǎng),作者:孫琴安,原題:李白杜甫,誰的詩歌更受推崇
李杜二人,成就之高,影響之巨,鮮有可比者。大文豪蘇東坡甚至感嘆:“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而,隨著二人的去世,李白、杜甫詩歌的優(yōu)劣之爭隨之涌現(xiàn)。各種觀點大致可分為三派:揚李抑杜、揚杜抑李、李杜并重。
中晚唐:三派觀點繼起
李白比杜甫大11歲,成名也比杜甫早,賀知章見之以為“謫仙人”,唐玄宗聞其名而親自召見,供奉翰林,“帝愛其才,數(shù)宴飲”。杜甫也屢以詩贊美,如“白也詩無敵”“李侯有佳句”“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等。用今天的話來說,賀知章、唐玄宗、杜甫都曾是李白的“粉絲”。然而,李白謝世后,杜甫晚年佳作連連,詩名繼起。于是,從中唐到晚唐,便開始有了李杜優(yōu)劣之爭,并出現(xiàn)了三派意見。
在李杜之后,最初表明杜甫高于李白的人是元稹。杜甫的孫子知道元稹一直喜歡杜甫的詩,因此在為祖父靈柩遷葬途中,請元稹為杜甫寫一篇墓系銘。在這篇文章中,元稹盛贊杜甫:“則詩人以來,未有如杜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辭氣豪邁而風(fēng)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大致來看,最早的揚杜抑李論者主要是從反映民生疾苦、針砭社會腐敗的角度來評判李杜的高下。
但是,相關(guān)觀點立刻受到韓愈的反對與駁斥。他在《調(diào)張籍》一詩中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與元稹等人分屬不同的文人集團,論詩主張也有所不同,因此對他們揚杜抑李的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梢哉f,韓愈是中國最早的李杜并重論者。后來,顧陶、李商隱、杜牧等多持此論。
唐代帝王多好詩,唐玄宗以外,唐文宗李昂也算一位?!短圃娂o(jì)事》曾評介:“帝好五言,自制品格多同肅、代,而古調(diào)清俊。”唐文宗在位時曾頒布一份詔書:以李白歌詩、斐旻劍、張旭草書為三絕。由此,晚唐皮日休、吳融、鄭谷諸詩人多重李白。吳融曾明確表態(tài):“國朝能為歌詩者不少,獨李太白為稱首。”
宋代:揚杜抑李占據(jù)上風(fēng)
進入宋代以后,唐人三派并存的局面被打破了,揚杜抑李的聲浪逐漸占據(jù)上風(fēng),成為主流。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確實與幾位大人物的影響有關(guān)。
第一位大人物是歐陽修。他是當(dāng)時的文壇領(lǐng)袖,政治地位很高,詩、詞、散文和學(xué)問均堪稱一流。他和宋祁在修撰《新唐書》的過程中,進一步確立了杜甫的詩史地位。他說:“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唐宋兩代皆重史,杜甫在正史中榮獲“詩史”的名號,可是一件大事。
第二位大人物是王安石。他是當(dāng)時的主宰相,詩文、學(xué)問堪稱一流。王安石于前代詩人最推崇杜甫,曾說:“予考古之詩,尤愛杜甫氏作者。”一次見到杜甫畫像,居然膜拜再三,淚流滿面,并賦詩一首,表示“愿起公死從之游”。生前曾編選李、杜、韓、歐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尚排在韓愈、歐陽修之下。許多人都不理解。王回答:“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意思是說,李白只有“豪放飄逸”的風(fēng)格,而杜甫知變,風(fēng)格多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