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刺繡方補:體現(xiàn)應時而衣習俗
在北京藝術博物館,一件紅紗地灑線繡云水金龍紋方補訴說著古人服飾上的七夕元素。這件龍紋方補縱38cm,橫37cm,以紅色方孔紗為地,用各色彩絨繡線及捻金線繡制云龍等圖案。方補正中一道天河貫通上下,河中波濤滾滾,水勢盛大,河上橫架一座雕欄拱橋;橋兩端的云海中,兩條金龍爪握火珠,相向騰舞,龍嘴大張,須發(fā)飄飛,形態(tài)威武有力;雙龍上方各有星辰高懸于天際,并有樓閣檐頂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展現(xiàn)出一片仙界的奇幻景致。

北京藝術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遠洋說,明代宮中有應時而衣的習俗,即隨不同的時令節(jié)氣換穿應季的服裝,并根據(jù)民間傳統(tǒng),在衣服上裝飾各類應景紋樣。此件補子構圖飽滿、配色明艷、用料貴重、做工精細,展現(xiàn)出典型的明代宮廷刺繡的藝術特點。明代劉若愚所著《酌中志》中記載:“七月初七日,七夕節(jié),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針。”此補對“鵲橋相會”樣式加以變化,將主體人物以龍代替,而保留了天河、拱橋等元素,亦為七夕時應景所用。(來源:新華社 記者羅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