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某博物館舉辦的書畫展中,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行書作品中見有數個“亂”字,在網上引發(fā)爭議:“簡體字是近現代才有的,清代書法作品中出現簡體,肯定是贗品。”其實,關于漢字繁簡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此次更是上升到了文物真?zhèn)闻卸ǖ膶用?。那么,漢字繁簡,到底能否成為判定文物真?zhèn)蔚亩ㄐ詷俗R?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1 繁簡并存是漢字起源現象,更是漢字生命現象
漢字究竟起源于什么,歷來說法不一,但原始的圖畫與記號無疑為漢字的萌芽與誕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盡管早期原始圖畫與記號的具體意義尚不明確,但線條多寡不一的相近形象,就已預示著未來脫胎于之的漢字必將有繁有簡。所以說,繁簡并存,在漢字起源之初就已如此。
漢字誕生后一直綿延不息而傳承使用至今,把數千年的歷史生命浸入中華文明的血肉骨髓。在漢字強大而傳奇般的生命歷程中,有兩種相反的現象共同推動著它向前演變與發(fā)展,這就是繁化與簡化。文字學家梁東漢說:“從圖畫文字發(fā)展到現階段簡化漢字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簡化、不斷繁化的錯綜復雜的過程。”簡化與繁化,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對立,實則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剖開漢字發(fā)展的任何一個共時層面,繁簡并存已然是一種普遍現象。甲骨文作為最古老的、成系統(tǒng)的漢字,同字正反不定,有繁有簡,異形嚴重。如“漁”字,或從四魚,或從二魚,或從一魚;再如“車”字,或因“畫成其物”的“車”形各有差異,又或因創(chuàng)制“車”字的“倉頡”并非一人,也或因據以“觀象”的視角多有不同,呈現至今的繁簡形體竟有數十個之多。
時至戰(zhàn)國,“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更為“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提供了大放異彩的時空舞臺。秦代一統(tǒng),書同文字,小篆雖以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字體在法理上取得了正統(tǒng)地位,但“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300多年之后,我國首部字典《說文解字》創(chuàng)制完成,它“敘正篆,合以古、籀”,將古今文字匯于一書,全面展示出雅俗共現、繁簡并存的用字局面;特別是其中的古文與籀文,盡管都以“重文”身份列于正篆之后,但古文簡,籀文繁,即是繁簡并存最為直觀的體現。
當前,我國通用規(guī)范漢字以簡化字為主,但在諸如文物古跡、書法篆刻、題詞招牌等特殊領域和場合,仍然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我們相信,繁體字一直是泱泱文明古國的寶貴文化遺產,不可能也絕不會消失。繁體字和簡體字必將休戚與共,世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