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開會議,審議《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和《關(guān)于十九屆中央第五輪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習(xí)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會議強調(diào),要大力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延續(xù)歷史文脈,挖掘時代價值,堅定文化自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涌不息的黃河水哺育著炎黃子孫,孕育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和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黃河母親雕塑。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溯源:文明發(fā)源地,中華母親河
“中國川原以百數(shù),莫著于四瀆,而河為宗”。古代“河”特指黃河,《漢書》中黃河被尊為江、河、淮、濟“四瀆之宗”。
黃河自西向東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省區(qū)匯入渤海。流經(jīng)黃土高原時,黃河裹挾大量泥沙,在下游河段懸于地面,因此也被稱為濁河、懸河?!稜栄?middot;釋水》里“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便是古人眼中的黃河狀貌。

黃河自蘭州穿城而過。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黃河源從何來?古人自先秦踏上探源之行,行經(jīng)昆侖、積石、紫山、星宿川,一步步走近黃河源,將記錄撰陳于《禹貢》《山海經(jīng)》《史記》《漢書》等書中。公元1280年,元朝專使蒲察都實歷時四月到達河源,發(fā)現(xiàn)“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勝人跡,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河源考察。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晉代成公綏的《黃河賦》如是描寫黃河奔涌。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nèi)地勢高差懸殊,越階而下皆成磅礴盛景。古往今來,詩人、作家、畫家面向滔滔黃河傾吐胸臆,著成流傳詠唱的不朽佳作。
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代詩人王之渙描寫了登鸛雀樓俯瞰滔滔黃河和西北遠眺黃河的情景;讀起李白“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和溫庭筠“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黃河的磅礴氣勢和巨浪濤聲仿佛親身可感;王維的《使至塞上》則讓黃河徜徉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圖景中,構(gòu)成了無數(shù)人對西北、大漠與黃河的經(jīng)典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