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fā)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yè)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岡石窟考察時的講話(2020年5月11日)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詔,以“沙門統(tǒng)”曇曜為主事者,在武州山體之上開鑿出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渾的5座大像窟,即后世所稱的“曇曜五窟”(第16至20窟)。“曇曜五窟”開鑿在今天的云岡石窟西區(qū)東側,這里自然斷崖較高、斬山工作量較小,是云岡石窟區(qū)最利于石窟開鑿的地段。圖為今日第20窟全景,可以清楚地看出左側空缺的西壁立佛原始位置。
古老石窟的新發(fā)現(xiàn)
邁進石窟的那一刻,人們通常會經(jīng)歷一次震撼,難有例外。
世紀之交,中國的大足石刻、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在3年內接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1987年率先成為文化遺產的莫高窟一起,這些記錄了中國石窟藝術發(fā)展以及人類文化交融的宏大工程,全都令人信服地具備了成為世界遺產最難被認定的第“i”項標準:“作為人類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的杰作”。
云岡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紀,是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第一次造像高峰時期產生的經(jīng)典巨作,也是世界石窟藝術第二個繁榮期的杰出例證。
與成為世界遺產同步,深入、系統(tǒng)地保護與研究工作也隨即展開。約1600年前,云岡石窟前后經(jīng)歷60余年的營建,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萬余尊——但是相關文字記載并不豐富。我國早期對云岡石窟的研究,多在建筑、雕塑、史學和宗教領域進行探討。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學者將考古學方法運用到石窟寺研究中,將云岡石窟的研究納入歷史考古學的“軌道”,全面系統(tǒng)探討石窟分期及相應的歷史背景,其研究思路、方法、依據(jù)的材料和基本結論都形成了自身特點。中國學者逐漸成為云岡學發(fā)展的核心力量。
與此同時,基于世界遺產視野尋求云岡石窟與世界的關聯(lián),也成為重要而明確的研究方向。研究者關注世界范圍內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展示、利用,通過促進不同國家與民族在當代的交往融合,進而判讀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意義、世界意義并與文化遺產價值闡釋一起,將這些細節(jié)傳遞給全社會。在真實、完整原則下,云岡研究者已經(jīng)逐步接近再現(xiàn)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錄的云岡石窟的恢宏景象:“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這些在微觀和宏觀領域不斷擴展的認知,事實上是在重新“發(fā)現(xiàn)”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北魏統(tǒng)一北中國之后,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所興造的一處大型石窟群。它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模式,是藝術的經(jīng)典”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也是云岡石窟考古專家。他說:“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把它保護好、研究好、闡釋好、展示好,讓廣大觀眾感悟好經(jīng)典的永恒魅力。實現(xiàn)從景點、景區(qū)到旅游目的地的轉變,讓云岡石窟成為一個新的文化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