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商代象紋大銅鐃。黃翼供圖 |
|
|
|
西漢藍色玻璃環(huán)(局部)。黃翼供圖 |
|
|
|
唐代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壺。黃翼供圖 |
天上長沙星,地上長沙城。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星對應的地方命名為長沙。“星城”長沙是湖南省省會、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秀美的湘江穿城而過,見證了這座城市數千年的滄桑變遷。
在湘江與瀏陽河交匯處、長沙濱江文化園中,矗立著一座氣勢磅礴的白色建筑,這就是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2015年新館正式開放,2020年12月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博物館建筑外墻上雕刻著長沙地圖,馬王堆、開福寺、岳麓山、橘子洲……一個個充滿歷史感的地名,訴說著古往今來無數動人的故事。
探尋古城文脈
長沙市博物館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收藏各類文物5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1件。館內設有兩個基本陳列“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歷史文化陳列”與“中流擊水——長沙近代歷史文化陳列”,采用編年體的敘事方式,以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歷史人物、城市發(fā)展變遷為主要線索,全面展示了長沙的歷史脈絡、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湘江北去——長沙古代歷史文化陳列”分為“湘江晨曦”(史前時期)、“青銅之鄉(xiāng)”(商-西周)、“楚南重鎮(zhèn)”(春秋戰(zhàn)國)、“大漢王國”(秦漢時期)、“湖湘首邑”(三國-元)、“明清府城”(明-清)6個部分,介紹長沙自20萬年前有人類活動以來,歷經商周南征、楚人經略、漢廷分封、唐宋繁華至清初定為湖南中樞的發(fā)展過程。
走進“青銅之鄉(xiāng)”展廳,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映入眼簾。作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重要分支,湖南的商周青銅器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20世紀初以來,以長沙市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為中心的區(qū)域相繼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其中有數量眾多的青銅鐃。“鐃是中國古代一種青銅打擊樂器,用于軍旅與祭祀宴享,使用時置于座上,口朝上敲擊。”長沙市博物館典藏部主任張海軍介紹說。
展廳后方陳列著一件形體高大、氣勢恢宏的青銅鐃,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鐃呈褐綠色,鉦面飾以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鉦之周邊和甬部滿飾云雷紋。最有趣的是鐃的燧部,雕刻著一對相向而立的大象,揚起鼻子互相碰撞,仿佛正在憨態(tài)可掬地打招呼。
“象紋大銅鐃1983年出土于寧鄉(xiāng)縣月山鋪,通高103厘米,重達221.5公斤,是迄今為止國內發(fā)現(xiàn)的體型最大的商周銅鐃,是我館的鎮(zhèn)館之寶。”張海軍說,長沙市博物館的館徽,就是根據象紋大銅鐃的形象轉化而來。
漢代是長沙較為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長沙地區(qū),從楚秦縣郡變成長沙國。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封吳芮為長沙王,以臨湘(今長沙)為都,建立吳氏長沙國,共傳五代,歷經46年,后因無嫡嗣被廢。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封其庶子劉發(fā)為長沙王,建立劉氏長沙國,共傳七代八王,歷時164年。長沙國是唯一一個與西漢王朝相始相終的諸侯國,它的建立,鞏固了漢王朝在南方的統(tǒng)治,推動了湖南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
“大漢王國”展廳展示了西漢長沙王室墓葬中出土的珍貴文物,其中“顏值”最高的是一件精美的玉環(huán)。玉環(huán)雙面透雕曲纏盤繞的變體飛龍,環(huán)周飾以流動飛卷的云紋和鳳鳥紋,三者緊密結合,渾若一體,給人以云蒸霞蔚、龍騰鳳舞之動感。
張海軍告訴筆者,這件雙面透雕龍鳳紋玉環(huán)1975年出土于長沙陡壁山1號墓,是一套玉組佩的一部分,其主人為吳氏長沙國王后“曹公式”。這套玉組佩出土時位于墓主人的左側腰腿部,由30件形制各異的玉環(huán)、玉雞心佩、玉璜及水晶、瑪瑙珠組成,上端以透雕龍鳳紋青玉環(huán)總攬。在漢代,玉組佩的使用有嚴格的制度,是區(qū)別身份等級的標志。此墓中還出土了3枚瑪瑙印和大量玉貝、玉璧、玉珩等,彰顯了墓主人高貴的身份。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長沙是江南戰(zhàn)略要地。隋唐一統(tǒng)后,長沙社會穩(wěn)定,城市拓展,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唐代興起的長沙窯融合南北陶瓷燒造技術,首創(chuàng)釉下多彩工藝,并將繪畫和詩詞等廣泛用于瓷器裝飾。長沙窯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向外輸出的重要商品,在9世紀印尼“黑石號”沉船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不少來自長沙窯的產品。
長沙市博物館收藏了一系列長沙窯瓷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詩文壺。一件青釉褐彩詩文壺上,題有五言詩一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詩是長沙窯瓷器題詩中最出名的一篇,可能是窯工自己創(chuàng)作或當時流行的里巷歌謠,以直白的語句表達出唐代女性率真、熾熱的情感。張海軍說,長沙窯產品中詩詞題款之多,在以往任何窯口中前所未有,這些瓷器上的詩文,為全面了解唐代文學藝術提供了寶貴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