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哪個歷史人物最適合當武俠爽文中的男主角,肯定不少人提名張良。
出身貴族而少時國滅,為報仇散盡家財。蟄伏之時得高人指點,后又輔佐明主,以智謀參與天下紛爭。新朝初立,他又功成身退,歸隱江湖。
從身世到經(jīng)歷,從外貌到俠義精神,他的人設(shè)甚至比小說的男主角還要完美。

制圖:倪雯冰
游俠少年張良的復(fù)仇
張良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場,就可稱得上驚世駭俗,他做了和荊軻一樣的事——刺殺秦王嬴政。
那是公元前218年,距離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已經(jīng)過去了三年。不可一世的秦王和普通少年,先不論雙方實力懸殊,兩人又有什么仇什么怨?
這還要說到張良的身世。他出生于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家世顯貴,祖父和父親曾任韓國五代相國。然而韓國土地面積狹小,又地處諸國包圍之中,國力難以和其他諸侯國抗衡。隨著秦國崛起,韓國首當其沖,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張良尚未出仕,就遭遇了國破家亡的厄運。春秋至兩漢時期,少年游俠之風興盛。少年意氣的張良,也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雪國恥復(fù)家仇的道路。
不過,問題來了,怎么刺殺?歷史上,秦王曾被多個刺客以多種方式刺殺過,均沒有成功。
張良的方法很獨特,他重金雇了一位大力士,造了個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得知秦始皇東巡出游,他提前和刺客埋伏在周圍,待車隊經(jīng)過時沖上去狙擊。

制圖:倪雯冰
然而,由于大鐵錘誤中副車,最終刺殺以失敗告終。
差點車毀人亡的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緝拿刺客,“求賊甚急”。無奈之下,張良只好更名改姓,逃到了下邳(在今江蘇睢寧),并開啟十年的游俠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