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注定留不住就如
在北京奮斗的青春
但年幼的北平卻永遠讓我神往

“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自由作家、詩人尹麗川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詩人尹麗川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想來是因為大雪覆蓋住了整個北京,尤其公路、房頂,放眼望去一馬平川,同時也覆蓋住了現(xiàn)代的氣息。隨著社會化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北京作為首都的職能愈加顯著,似乎一個世界級的現(xiàn)代化巨獸也趨于形成,三千多年歷史的五朝古都韻味卻在風中變淡……
當北平還年輕的時候,那些人文風物到底是什么樣的?
身為老北京人,著名民俗畫家方硯先生為了還原當年的四九城全部細節(jié),歷時數(shù)年,用其鮮明的筆觸為我們再現(xiàn)了古都的全貌。
無怪乎連梁思成的弟子羅哲文先生都稱其“功莫大焉”!
羅老在序言中說到,“北京,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是全國和世界人民景仰的地方,更是老北京人深深喜愛的家。”

回望古城——“里九外七皇城四”
前門樓子九丈九
四門三橋五牌樓
我心里有座正陽門

中華門,坐落在京城中軸線上,坐北朝南,背向天安門。始建于明朝,原稱『大明門』。單檐歇山頂,開三門。大明門建成之后明成祖曾讓大學士解縉題寫大明門門聯(lián),解縉寫道,『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地居?!?/strong>一六四四年清軍入關到北京建成到北京建都,將大明門改成『大清門』。民國后又改稱『中華門』。

1959年擴建天安門被拆除,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正陽門,俗稱『大前門』、『前門樓子』。正陽門是由箭樓、城樓、甕城組成,稱『四門、三橋、五牌樓』。在城樓南面、東西各有一座廟宇:東側為觀音廟,西側為關帝廟?!堕L安客話》說:在正陽門內,大明門前,『棋盤天街天下式民工賈,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毅擊,竟日喧囂。』(《日下舊聞考》)。

《乾隆南巡圖》中乾隆皇帝出巡車駕行經(jīng)正陽門的盛大情景。
前門有個大柵欄,梁實秋曾經(jīng)特驕傲的說,民國時候全國僅有一家同仁堂,就開在大柵欄,因此各地的人都慕名前來抓藥,擠破了頭。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新街口,位于缸瓦市大街和西直門內大街丁字路口。這條街上老字號商鋪很多,其中『震泰興』油鹽店、『萬盛號』絨線店等也在這條街上。新街口是北京非常繁華的商業(yè)區(qū),也是到西直門的必經(jīng)之路。

如今的新街口是著名的琴行一條街,還是很多人忘不了的打口碟時光,還記得《老炮兒》開場第一句,“嘿!問你呢!新街口怎么走??!” 那時候我們恰好坐在新街口的老舊電影院里看這片子,全場人都樂了。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追憶百業(yè)
老北京吃食背后的人情味
民國大柵欄盡在不言中

東安市場,位于王府井大街,要從清朝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算起足有一百多年歷史。當時東安市場內有三百多個行業(yè),五六百家商鋪和賣攤,同時還有雜耍戲園、茶園,東安市場還是老北京最早開營『西餐』的地方。老北京流傳道:『新開多處市場寬,買物隨心不費難。若論繁華手一指,請君城內赴東安』(《京華百二竹枝詞》)。

在梁實秋筆下,東安市場有紅亮酥爛的瘦肉,別具風味的熏雞,散發(fā)香氣的豌豆黃、糟蛋以及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蘆,“稀趴趴”的奶油栗子粉,做工粗糙的蛋糕、冰淇淋……直到去了臺灣,梁實秋還跟魯迅的孫子談過糖葫蘆,詳情戳梁實秋想糖葫蘆。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稻香村』始建于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位于前門外觀音寺,南店北開,前店后廠,時稱『稻香村南貨店』,是京城第一家自產(chǎn)自銷南方風味食品的商號。它制作經(jīng)銷的月餅、元宵深受老北京人的歡迎,民國時期魯迅先生也經(jīng)常光顧,梁實秋說它是南派糕點,杭州來的。香港《文匯報》曾以《四季茶食風味清雅,稻香村糕點如稻香》為題介紹稻香村的悠久歷史和一百三十多種傳統(tǒng)糕點品目,外加六十多個時令食品。


稻香村的糕點過了這么多年,已經(jīng)成了北京的代表,那憨厚又笨拙的一百多種點心,個個可愛得不得了。出遠門兒的時候,總要捎上稻香村的玫瑰餅,就是喜歡那粉紅色內瓤,和邊吃邊掉渣兒的感覺,我管那個,叫鄉(xiāng)愁。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鮮果鋪,老北京賣新鮮水果的方式,除挑擔、推車沿街叫賣外,還有很多專門賣鮮果的固定鋪子,老北京俗稱為『果局子』。他們除賣四季鮮果以外還兼營『干果』,如核桃、栗子、杏干及果脯、炒紅果、各類蜜餞等。

蜜餞就像北京一樣,有時候讓你招架不住,嗓子發(fā)齁。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逝水胡同——藏在小巷深處的北京
城南舊事忘不了

賣臭豆腐提起老北京的臭豆腐就會談到王致和。臭豆腐最大的特點就是聞著臭、吃著香。其做法是:把塊豆腐切成小方塊,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腌制發(fā)酵,之后就成了臭豆腐。老北京人買幾塊臭豆腐就窩頭吃,說是越吃越香。

王致和腐乳廠就在我家旁邊,這是他們腐乳展覽館內再現(xiàn)當時的景象,多么可愛啊,我們司機大姐還曾經(jīng)在豆腐乳廠工作過。我小時候常常想,如果離家出走,就背一包饅頭去豆腐乳廠呆半個月,后來大姐說,豆腐乳廠的員工真的是每天吃飯的時候挖幾勺。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吊爐燒餅在胡同里或街口都有做吊爐燒餅的,邊做邊賣。灶糖上有一個圓形的『烤箱』,把搟好的芝麻餅放在烤箱膛上烤,灶糖燒著劈柴火,水不能大。用文火烤出的燒餅外焦里嫩、酥脆香甜。這種燒餅老北京人叫做『吊爐燒餅』。


這場景這煙氣看起來這么新鮮誘人的,仿佛一切就發(fā)生在昨天。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海達·莫理循女士攝

看『小人書』『小人書』這種最普及的兒童讀物,也稱連環(huán)圖畫。在京城里長大的人沒看過『小人書』的可能不多。愛看『小人書』的卻很少買,絕大多數(shù)租賃『小人書』看,租回家去看多一倍的錢;在『小人書』攤上看很便宜,小孩子們都愛在『小人書』攤看。經(jīng)常有兩個小孩租一本『小人書』,摟在一起看。
流年市井——街頭巷尾里的美好
跳猴皮筋兒!

變戲法
大型戲法俗稱『掏大碗』。表演者身穿大褂,另加一塊方布,行話叫『挖單』。表演時把『挖單』搭在肩上,然后能『變』出盛滿水、帶有金魚的大魚缸,還能變出著火的火盆,這可真是大絕活。
有些相聲演員就會變這個,緊張得一身汗,還有不小心把金魚缸砸一地的。
再給您來兩張實拍!!


北京的每一個街區(qū),每一個胡同,每一座舊宅,甚至每一顆古樹,差不多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故事。這套書不僅畫作精致,種類繁多,書中所繪街角的每一條道路下,都埋著曾經(jīng)的故事。
北冰洋汽水回來了,袋兒淋回來了,甚至北京城中心也開始填胡同,進行建筑文明的“退耕還林”了,您呢,要不要跟我們一起去看看老北京?您也可以在文末留言,講講您和北京的故事,和對北京這些年變遷的感覺,我們會精選留言,做成合集,以饗讀者。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前標明轉載自鳳凰讀書(ifengbook), 標明作者。
責編:蒙蒙
當北京還小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夢到過她?
夢到過她的局氣,她的漂亮,她的純凈,
她的帝王將府,她的白菜雜院兒,還有那再也看不到的城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