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
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的節(jié)日。
屈原也是比較少有的以節(jié)日來紀念的歷史人物,歷代杰出的政治人物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垂范千年的思想家孔子,飲譽后世的文學家李白、杜甫,都無此殊榮。
他的生平事跡記錄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他的事跡突出,但他人生的具體情節(jié)卻不詳細。他是楚國貴族后裔,在戰(zhàn)國的紛爭中力爭圖強,最后卻被陷害流放;他忠誠宗國,楚被秦滅,在內(nèi)心矛盾的交鋒中,他選擇懷沙自沉,與表丹心。
后人因此選擇他死去的日子紀念他。
人文社作為新中國文學事業(yè)的起點,對待屈原及他開創(chuàng)的楚辭——這一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有著豐富的出版注解。
在“大家說古典”系列叢書《屈原》中,南京大學研究屈原生平事跡及文學成就的專家郭維森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屈原的所在的時代背景和他悲劇的一生,并闡述屈原的輝煌詩篇及其巨大影響。
《楚辭選》則精選出《楚辭》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六個篇章,即屈原的《九歌》《天問》《離騷》《九章》《招魂》和宋玉的《九辯》,先予注釋,然后以現(xiàn)代韻文翻譯。
賽龍舟成了后世端午節(jié)的一大內(nèi)容,直到清代,風行不衰。蒲松齡在小說《晚霞》里以此為背景演繹故事。人文社于端午前夕推出《聊齋志異詳注新評》,此書對作家遣詞之用心體察入微,注釋部分,小到字詞訓詁、人名、地名,大到社會制度、歷史背景,都做了準確、詳盡的注釋;評點文字,則眼界開闊,闡發(fā)文本深層隱含的微言大義。
《屈原》
內(nèi)容簡介:
《屈原》是“大家說古典”叢書中的一種,著名文史學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郭維森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屈原的所在的時代背景和他悲劇的一生,并闡述屈原的輝煌詩篇及其巨大影響。文筆優(yōu)美,文獻扎實,此次重版加以精美的圖片,為大眾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屈原和欣賞其藝術成就的簡明讀本。
受屈原影響的中國文人和古典文學
屈原被人銘記是因為他的精神,他的所有的精神都體現(xiàn)在他的不休的作品里:《離騷》《天問》《九章》《九歌》,這些既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又是中國文學的典范。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天問》)(以上選在《楚辭選》陸侃如 龔克昌選譯)
《楚辭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選讀)
內(nèi)容簡介:
《楚辭》是中國古典文學經(jīng)典名著之一,人們常常把將其與《詩經(jīng)》并稱為“詩騷”或“風騷”,是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源頭之一。本書精選《楚辭》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六個篇章,即屈原的《九歌》《天問》《離騷》《九章》《招魂》和宋玉的《九辯》,先予注釋,然后以現(xiàn)代韻文翻譯。注釋簡明扼要,有助于讀者準確地理解原詩,譯文力避奧澀,行文生動流暢,很好地傳達了古典詩篇的韻味,是一本很適合現(xiàn)代讀者了解楚辭的讀本。
本書內(nèi)容摘要
屈原作為文學家,他的影響正如劉勰所說,“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文學史上許多重要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屈原及其作品的影響。例如:
屈原之后,楚宋玉有仿騷作品《九辯》等,其寫法又啟迪了漢代一批仿騷之作,并開漢賦之先聲,對弘揚楚辭文化頗多貢獻。
漢代著名文學家賈誼,受宗室、大臣排擠,出為長沙王太傅,期間過汨羅江,作騷體《吊屈原賦》投入江中,哀悼屈原并以自傷。
魏晉南北朝時期,仿效楚辭的作品很多,如:曹植的《洛神賦》受《九歌》的啟發(fā)明顯;嵇康仿效《卜居》而作《卜疑》;阮籍作《獼猴賦》諷刺之作,以物喻人,均對楚辭有所汲取。
晉末宋初,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以“辭”名篇。《閑情賦》承繼楚辭的語句和象征手法,受楚辭影響不只一端。
唐代許多杰出詩人對楚辭獨有體會,多方汲取,創(chuàng)作出許多獨具風格的詩作。受楚辭影響最大的當數(shù)李白、李賀、柳宗元等三大家。李白取用神話,多奇幻之思,抗世違俗,對屈原精神深有體會。他所說“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被舉作屈原巨大影響的例證。李賀追求奇幻傷感之美,其源出自楚辭。他自稱“《楞枷》堆案前,《楚辭》系肘后”,“咽咽學楚吟”,被稱為“騷之苗裔”。柳宗元之遭遇與屈原相同,而引屈原為同調(diào)。其作品騷體甚多,又為回答屈原的《天問》而作《天對》,可見他對楚辭研究之深。
楚辭給予宋詞以多方啟發(fā)是不爭的事實。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受主和投降派排擠,退處閑職,其情感與屈原相通,有不少仿效楚辭體的作品,其一首《摸魚兒》被稱作詞中《離騷》。
宋代大詩人蘇軾、蘇轍、陸游均有贊頌、同情屈原的作品。
明代抗清失敗不屈而死的黃道周,留有仿騷之作《謇騷》等共九種。王夫之,除注釋楚辭外,又作有《九昭》,表達了明亡之后,抗清志士共有的心聲。
清代頗有一些仿楚辭、吊屈原的作品,研究之風也盛。晚清政治腐敗,寄望于改良革新的龔自珍稱“《莊》《騷》兩靈鬼,盤踞肝腸深”。他對楚辭深有體會,且有所借鑒。
清代的小說有很高成就。以蒲松齡為例,其諷世小說《聊齋志異》的《自序》中,將《聊齋志異》與《離騷》并提,稱一則是“天籟真情”,一則是“孤憤寄托”。二者是有著精神上的聯(lián)系的。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
內(nèi)容簡介:
《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是一位充滿現(xiàn)實關懷的文學家,他的小說,構思奇特,情節(jié)曲折,人物生動,既包蘊了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又與當時的社會民情密切聯(lián)系,文筆簡練,情韻悠長,并且富有雋永的鄉(xiāng)土氣息。該書以其杰出的藝術成就把我國的文言小說推向了高峰。
本書注評者研究《聊齋志異》多年,對作家遣詞之用心體察入微,注釋部分,小到字詞訓詁、人名、地名,大到社會制度、歷史背景,都做了準確、詳盡的注釋;評點文字,則眼界開闊,注重探明其本事、源流、事理,參照中外有關文獻,闡發(fā)文本深層隱含的微言大義,很好地揭示了小說的藝術價值。
“聊齋”里的端午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西晉后期周處《風土記》中,在另一本晉人的書中說:“屈原以忠見斥,隱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采柏實以合柱膏,用養(yǎng)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王嘉《拾遺記》)
到南北朝時期,人們這樣描述端午節(jié):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
這時這個節(jié)日有了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人們逐漸把紀念性與娛樂性融合在一起。賽龍舟成了后世端午節(jié)的一大內(nèi)容,直到清代,風行不衰。蒲松齡在小說《晚霞》里以此為背景演繹故事。
五月五日,吳越間有斗龍舟之戲:刳木為龍,繪鱗甲,飾以金碧;上為雕甍朱檻,帆旌皆以錦繡。舟末為龍尾,高丈馀,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顛倒?jié)L跌,作諸巧劇。下臨江水,險危欲墮。故其購是童也,先以金啖其父母,預調(diào)馴之,墮水而死,勿悔也。吳門則載美妓,較不同耳。
鎮(zhèn)江有蔣氏童阿端,方七歲。便捷奇巧,莫能過,聲價益起,十六歲猶用之。至金山下,墮水死。蔣媼止此子,哀鳴而已。阿端不自知死,有兩人導去,見水中別有天地;回視,則流波四繞,屹如壁立。俄入宮殿,見一人兜牟坐。兩人曰:“此龍窩君也。”便使拜伏,龍窩君顏色和霽,曰:“阿端伎巧,可入柳條部。”遂引至一所,廣殿四合。趨上東廊,有諸年少出與為禮,率十三四歲。即有老嫗來,眾呼解姥。坐令獻技。已,乃教以《錢塘飛霆》之舞,《洞庭和風》之樂。但聞鼓鉦喤聒,諸院皆響;既而諸院皆息。姥恐阿端不能即嫻,獨絮絮調(diào)撥之;而阿端一過,殊已了了。姥喜曰:“得此兒,不讓晚霞矣!”(以上摘自《聊齋志異詳注新評》趙伯陶注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