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燕
爬上楊梅樹,親手摘下又大又紅的楊梅,很多廈門人很鐘愛這種休閑游。這不,剛剛過去的這個端午假期,上山采摘楊梅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然而,采摘客多了,果農(nóng)卻高興不起來。有人在采摘過程將楊梅隨意丟棄,采摘客走后,遍地都是楊梅棄果。單單狐尾山楊梅園,日均浪費量就多達1000多公斤,讓果農(nóng)心痛不已。 (5月31日臺海網(wǎng))
遍地殘果,觸目驚心!別說果農(nóng)心痛,就是局外人也不忍直視。
鋤禾日當午,樹前果農(nóng)苦。培植楊梅和種水稻一樣很不容易,而且楊梅樹一般5年才能掛果。好不容易開始采摘,誰知迎來那么多不文明游客,與其說帶來生意,不如說讓果園經(jīng)歷“浩劫”,讓果農(nóng)情何以堪?
藍天白云,綠樹紅果,采摘的那份輕松與愜意無與倫比。采摘過程中偶爾品嘗果子也無可厚非,可是邊采邊扔,甚至于將采好的果子悄悄倒掉半籃,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算個啥?就算是一時忘情采多了,出入又能有多少,為了這么點錢就扔果子,自己的素質(zhì)就那么廉價嗎?楊梅不同于一般果子,它很嬌嫩,棄于地上大多就賣不出去了。換位思考,若自己是果農(nóng),能不急不痛?
近些年,采摘游興起,本來游客與果農(nóng)能達到雙贏,可是,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卻讓果農(nóng)欲哭無淚。滿地棄果,不僅果農(nóng)蒙受損失,也降低了游客的形象。再者,果農(nóng)“吃一塹”后可能就會長一智,來年或以提高入場費等來平衡棄果的損失,那樣,甚至于讓無辜游客也躺槍。
采摘游別將文明摘沒了。筆者以為,游客要加強自律,同時,游客之間也要相互監(jiān)督,對不文明行為勸上幾句。
栽種不易,尊重果農(nóng)成果,也是一種自我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