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0月12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華僑大學學術成果登上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自然》(Nature),論文第一通訊作者、華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魏展畫教授年僅29歲。
記者昨日從華僑大學獲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fā)表了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魏展畫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博士生林克斌為第一作者,華僑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的研究論文《外量子效率超過20%的鈣鈦礦發(fā)光二極管》(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0%)。據悉,這是華大首次在《自然》上發(fā)表研究論文,標志著華僑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論文的研究對象為一種新型LED—鈣鈦礦LED。昨日,魏展畫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鈣鈦礦材料是一類礦物的統(tǒng)稱,也是一種晶體結構,不僅可以發(fā)電,還可以發(fā)光。鈣鈦礦LED作為平面自發(fā)光器件,具有質量輕、厚度薄、視角廣、響應速度快、可用于柔性顯示等優(yōu)點,在手機、電視等屏幕顯示和綠色健康燈光照明方面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不過,受限于鈣鈦礦薄膜較差的成膜特性以及相對較低的熒光量子效率,其在發(fā)光、顯示以及激光領域的應用發(fā)展一直比較緩慢。
研究中,魏展畫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薄膜制備策略并優(yōu)化了LED器件結構,可制備出高亮度、高量子轉換效率和較好穩(wěn)定性的鈣鈦礦LED器件。他們研制的鈣鈦礦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高達20.3%,壽命超過100小時,實現了重大突破。“20%是一條線,效率達到這個水平,說明有一定的產業(yè)化的前景。” 魏展畫介紹說。
93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禮堅持一線教學 只為將更多年輕人領進科學的大門(治學者) 清華園內,綠樹成蔭,鐘靈毓秀。 同每一方飽經歲月的建筑、草木一樣,一位老者,在這座百年學府內,見證了清華園的歲月變遷、也見證了一代代清華學子的成長,他就是93歲高齡,依然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