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研討會名師合影
臺海網(wǎng)8月6日訊 據(jù)央廣網(wǎng)報道 8月4日上午,兩岸合編語文教材研討會在廈門一中舉行。兩場特殊的語文課,吸引了兩岸近百名師生到場聆聽。來自臺灣高雄前鎮(zhèn)中學的吳慧君老師另辟蹊徑,借用貝聿銘的《美秀博物館》和康橋的《心靈養(yǎng)生——桃花源記》,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建構,欣賞文學、藝術、音樂的跨界美感,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桃花源的神秘、美妙;隨后由廈門一中的林明老師帶來《項脊軒志》賞析。林明老師通過對項脊軒不同叫法的講解,分析隱藏其中的特殊情感和及其遠大的志向。兩岸老師都十分注重課堂的互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并引導其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活躍。

高雄市前鎮(zhèn)中學吳慧君老師在上課《桃花源記》課堂
據(jù)悉,《桃花源記》和《項脊軒志》兩篇課文均選自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自2014年以來,福建師范大學聯(lián)合(臺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集聚兩岸著名專家學者,在全國率先實施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項目。去年在臺灣出版第一、二冊教材,隨后在臺灣20所中學正式投入使用或作為輔助教材使用。目前,第三冊教材編寫工作也已經(jīng)完成,將于今年九月投入試用。兩岸合編語文教材突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了兩岸教材優(yōu)勢,受到兩岸教師的高度肯定。

兩岸合編語文教材成員、臺灣教師福建參訪團團長、高雄師大王松木教授點評
來自高雄師大王松木教授在課后點評時表示,大陸老師更注重文本分析,授課內容完整,還巧妙結合網(wǎng)絡材料,并與當下進行比照。臺灣老師更側重課文主題的探討,文學與藝術的跨界的課堂切入極具亮點,但將其放在課程后期作為延伸會更好。兩岸老師同臺競技,可以讓雙方更直觀地感受兩岸不同的教學風格,更好地取長補短。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孫紹振教授認為,兩位老師的講授都很成功。臺灣的吳慧君老師的“跨界交響曲”很具新意,但難度也較大。林明老師的課程重在文本的解讀,從“項脊軒”的叫法切入,同樣十分精彩。兩位老師的授課各有特點,值得互相學習借鑒。
福建師范大學賴瑞云教授對本次兩岸合編語文教材研討會也發(fā)表了看法。他表示,中國文化是連接兩岸的重要紐帶,臺灣老師強調作者中心的教學方法,而大陸老師則注重文本的解讀,兩者各有優(yōu)長,合編教材就是二者結合的完美體現(xiàn)。相信在兩岸老師的不懈努力下,未來一定能編寫出更好、更適合學生使用的教材!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李建華對本次研討會做了簡要的總結,并對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兩岸老師和協(xié)助舉辦本次會議的廈門一中表示感謝,對兩岸合編教材的后續(xù)工作表達了美好的期望。

兩岸合編語文教材主編孫紹振教授點評
兩岸名師同堂較量,互相取經(jīng),是本次臺灣教師福建教學考察暨兩岸合編語文教材研修交流的重要活動之一?;顒佑?月31日至8月6日舉行,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大陸編寫團隊和臺灣編寫團隊,臺灣臺北明德中學、新北蘆洲中學、高雄前鎮(zhèn)中學、桃園自強小學等20多所臺灣中小學的教師,以及福建師大附中、廈門一中、福州一中等20多所福建中小學語文教師等8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期間,舉行了兩岸合編語文教材研討會,圍繞兩岸合編語文教材經(jīng)典名篇細讀、語文閱讀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等主題展開研討與交流。同時分別于8月1日和8月4日,在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和廈門一中開展兩岸合編語文教材同堂授課、同場競技活動。此外,臺灣教師還赴福州、武夷山、廈門等地考察,了解閩都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
據(jù)了解,兩岸合編團隊正繼續(xù)合作編寫后續(xù)三冊教材。兩岸合編團隊的專家們表示,下一步將根據(jù)教師反饋,繼續(xù)完善教材,選取經(jīng)典篇目作為文本,并加大對教師輔導教材的編排與解析力度,更好地加深兩岸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