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 網上預約掛號、網絡購物、手機移動支付……當今社會,多數人享受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智慧生活”便利時,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面對的卻是“數字鴻溝”的尷尬。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切實老年人權益保障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更引發(fā)社會對于老年群體遭遇“數字鴻溝”問題的高度關注。
破除老年人“數字鴻溝”,廈門正推動立法,構建長效機制。《廈門經濟特區(qū)老年人權益保障若干規(guī)定(草案)》(后簡稱《規(guī)定(草案)》)(二審)昨提交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9次會議審議。
保留人工服務窗口
早在《廈門經濟特區(qū)若干規(guī)定(草案)》初審時,廈門市人大即已關注老年人“數字鴻溝”,國務院辦公廳出臺實施方案后,市人大法制委會同相關部門研究落實有關要求,明確要求政府及其部門應采取措施推動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讓老年人更好適應并融入智慧社會,明確要求保留傳統(tǒng)服務方式,線上服務應優(yōu)化簡便。“升級”后的《規(guī)定(草案)》提出,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服務機構,應為老年人辦理相關業(yè)務保留現場服務、現金支付等方式,提供相應的人工服務。各級政務服務平臺應當具備授權代理、親友代辦等功能,優(yōu)化政務服務,方便老年人網上辦事。
醫(yī)療機構應簡化網上辦理就醫(yī)服務流程,提供多渠道掛號等就診服務,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打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
設置線下免預約名額
需提前預約的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站)、體育場館、公園、景區(qū)等場所,應當保留人工窗口和電話專線,為老年人保留一定數量的線下免預約進入或者購票名額,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導、人工幫扶等服務?!兑?guī)定(草案)》還擬推進提升智能化產品和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水平,扶持和引導開發(fā)適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終端產品等,鼓勵開展老年人智能技術教育,提升老年人智能操作能力等。
相關鏈接
全市養(yǎng)老床位每千名41張
截至今2020年11月,廈門戶籍人口272.1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38.4萬人,80周歲以上高齡老年人5.3萬人,老齡化水平達14.11%。
全市現有養(yǎng)老機構41家、照料中心39家、農村幸福院147家、居家養(yǎng)老服務站387家,各類養(yǎng)老床位15495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數41張,如期完成“十三五”規(guī)劃目標。
廈門全市525個村居配置900多名助老員,開展“入戶走訪調查、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協助做好老年人緊急救援”等服務,已建立38萬老年人基本信息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