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袋裝后被吊上來。
在排洪溝內(nèi),工人借助頭戴的照明燈工作。
臺海網(wǎng)10月23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地下的排洪溝像人體血管一樣分布各處,當淤泥多了,就容易堵塞,導致泄洪不暢。昨日,記者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了解到,島內(nèi)鼻子溝等七條排洪溝清淤工作已經(jīng)開始,預計將清理出兩萬多立方米的淤泥。按照計劃,清淤工程將在明年4月底前完成。
本次清淤的排洪溝中,南11號-南15號排洪溝都是通向筼筜湖,而鼻子溝和鐘宅溝是直接排海。市市政工程管理處排水管理科工作人員方舟告訴記者,排洪溝都有做日常管養(yǎng),但還是有些地方?jīng)]辦法清理,所以得請工人集中清理,這個道理“好比在家里打掃洗臉池,日常的擦灰、洗滌自己可以做,但遇到下水管堵了,就得去外面請專業(yè)人士”。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湖濱中學旁的南12號排洪溝。現(xiàn)場,通過一個梯子,工人從管理房下到排洪溝內(nèi),由于光線照不到里面,工人就打開安裝在頭盔上的照明燈,憑借這個光源用鐵鍬將淤泥挖起來,再用編織袋裝好,統(tǒng)一運到溝口位置,利用機械吊臂運上地面。
現(xiàn)場施工負責人郭永強告訴記者,這條排洪溝水位原本有1.5米高,后來在筼筜湖管理中心和筼筜污水廠協(xié)調(diào)配合下,將水位調(diào)節(jié)到約80厘米。水位如果過高的話,會給施工增加難度,因為鐵鍬挖下去,需要克服水的浮力,而挖起的淤泥可能被水流沖散。在這條溝施工的工人有20多人,一天工作8小時能清理淤泥100多立方米。“這里算施工難度比較低的區(qū)域了。”方舟說,有的排洪溝因為建設(shè)年代久遠,口徑較小,工人需要貓著腰在里面清理淤泥,一天下來非常辛苦。
文明施工 避免污染
記者了解到,本次清淤工程中,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特別注意文明施工,淤泥必須用編織袋包好才能運上陸地,而且在陸地的堆放處要先鋪好布,避免污染路面。清理出來的淤泥必須當天清運到廢土消納場處理,避免囤積在原地發(fā)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