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玲 圖
臺海網7月14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道 在盛產海鮮的夏天,不管是廈門市民還是來廈游客,都可以享受海鮮的美味。但廈門市疾控中心提醒,切勿一時口快生食或誤食未經燒熟煮透的海產品,否則極易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并引發(fā)急性腸胃炎。
市疾控中心介紹,副溶血性弧菌是1950年從日本一次爆發(fā)性食物中毒中分離發(fā)現的,為一種嗜鹽弧菌,需在一定Nacl濃度的環(huán)境中才能生長繁殖。此菌廣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魚貝類等海產品及腌制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多發(fā)生在夏秋季(5月-10月),因攝入含有此菌的食物而致病,主要癥狀為急性腸胃炎癥狀。發(fā)病急、潛伏期短,多數在4-28小時左右發(fā)病。
此外,市民在吃海鮮時還要擔心創(chuàng)傷弧菌。廈門市第二醫(yī)院周立新博士介紹,創(chuàng)傷性海洋弧菌是主要的海洋致病細菌之一,它們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qū),廣泛分布于近岸海域的海水、海洋生物的體表和腸道中。感染的病例大多是在夏秋兩季,人們感染海洋創(chuàng)傷弧菌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生吃含有海洋弧菌的海鮮;二是皮膚創(chuàng)口感染,傷口接觸到海水、貝殼等,將有可能引起感染,如挖生蠔時皮膚有傷口,洗蝦蟹時皮膚被刺傷。
周主任表示,雖然感染創(chuàng)傷弧菌的案例在全球都不算多,可一旦感染,若沒有及時處理,致死率是極高的。他提醒,有以下幾種情形的人群感染創(chuàng)傷弧菌后容易造成嚴重感染:酗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硬化;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地中海型貧血、慢性腎衰竭、淋巴瘤等。
醫(yī)生建議
吃海鮮要煮熟 有傷口不下海
吃海鮮、接觸海水如果避免不了,就要做好預防工作,避免感染。周主任給出了幾點建議:
1.有傷口時不要下海,接觸海水,以免被創(chuàng)傷弧菌侵襲導致感染;2.處理海鮮時應戴手套,防止被扎傷;3.海產類食物絕對要煮熟再吃,高溫可以殺死創(chuàng)傷弧菌;4.隔餐的剩菜食前應充分加熱,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時交叉污染;5.海產品宜用飽和鹽水浸漬保藏(并可加醋調味殺菌),食用前用冷開水反復沖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