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2月23日訊 據廈門電視臺報道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huán)顧四周是怡人的綠,特區(qū)建設40年,廈門成為了一座高顏值的生態(tài)花園之城。近年來,我市先后榮獲聯(lián)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一幅自然和諧、舒適宜居的生態(tài)畫卷已經鋪展開來,20日的《廈門,向未來》系列報道,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廈門的美。

每到這個時節(jié),這些鸕鶿都會來廈門過冬,說是過冬,其實更像是度假。您瞧,清澈的水面,安靜的無人島,讓它們在這里安心覓食,棲息。
當然,來廈門過冬的不只是鸕鶿,還有蒼鷺、白骨頂、紅嘴鷗等等……這些年,越來越多的鳥類把度假勝地,鎖定在了這里。
鳥類數量的多少,是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晴雨表”。您知道嗎,我國記錄到的野生鳥類有1400多種,在2006年的時候,廈門觀測記錄到的野生鳥類有200多種,十多年后的今天,這個數據翻了近一倍,達到了409種也就是說,國內將近30%的野生鳥類,正用它們的翅膀投票,把生態(tài)宜居花園城市這個頭銜,頒給廈門。

這些候鳥的鄰居白鷺,正是廈門的市鳥,對于家里的變化,它們最有發(fā)言權。
筼筜湖,是白鷺的家,更是廈門的會客廳。而曾經,這個1.6平方公里的內湖,散發(fā)出的氣味卻不是太友好。
30多年來,筼筜湖累計清除淤泥470萬立方米;護坡筑岸14公里,并種植了2.6萬平方米的紅樹林,湖心島也成為了白鷺自然保護區(qū)。
水清岸綠、碧波蕩漾,經過綜合治理,筼筜湖變美了,白鷺不僅在這里安了家,也邀請了更多小伙伴們前來做客。今年筼筜湖觀測到的鳥類達到了88種,魚類達到63種。動物們詩意地棲居在自己家門口,那咱們廈門人的家門口也是這樣嗎?
從家門口到最近的公園距離有多遠?(接球)在湖里近鄰公園,周邊居民的答案是50米。下個樓,就能在這兒散步、健身、泡茶,遛娃,隨時享受綠地自由。
這可不是吹牛,今年,廈門一口氣又新增了34個這樣的口袋公園,到年底,全市各類口袋公園就將達到163個,明年還將建設60個。廈門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也從1981年的1.79平方米提升到現在的14.6平方米,相當于從“一張床”,變成了“一間房”。您說光是家門口看風景還不過癮?那我們再把視線往上看。
大家熟悉的山海健康步道東西向沿線串聯(lián)起了廈門的“八山三水”。作為福建省首個“國家生態(tài)園林城市”,廈門建成區(qū)綠化覆蓋率已經從1981年的13%提升到現在的45.52%。清新的綠色,守護的是沁人心脾的藍,2021年1月-4月,廈門空氣質量優(yōu)良率保持100%,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位居第一,在這里,呼吸都是幸福的味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青山自然也少不了綠水,這里是翔安澳頭社區(qū)的懷遠湖,藍天綠水,夠美吧。聰明的您也猜到了,我手中的這杯水,就取自懷遠湖,清澈透明,符合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但是咱們澳頭社區(qū)的朋友會告訴你,7年前,從湖里取出來的水,可是另外一番模樣。
截污清淤、雨污分流,生態(tài)修復,是小微水體綜合治理,讓懷遠湖變了樣。
去年,全市有256個小微水體完成了綜合治理,其中有83處變成了像懷遠湖這樣的景觀示范點。廈門還立下了一個大目標,要力爭在明年6月完成所有335處小微水體的治理,讓水清岸綠,成為家門口的風景。
如今的廈門,每一寸肌膚都被綠色浸潤著,這里是下潭尾紅樹林公園,2005年,人們在這里種下了第一批紅樹林試驗林。16年后,85萬公頃紅樹林已在這里迎風而立,現在紅樹植物已經遍布島內外的27個點,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成為了藍色海灣上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這里是全國唯一一個在城區(qū)就能見到中華白海豚的城市。1997年,廈門在全國率先建立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在中華白海豚在廈門海域種群數量,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的60頭,穩(wěn)定到了近100頭,在廈門與中華白海豚“相遇”,如今已不是難事。
特區(qū)建設40年,廈門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也以這座城市獨有的浪漫,向世界傳遞著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理念。未來,廈門將不斷深化綠色發(fā)展,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高顏值生態(tài)花園之城”,讓“清新的藍”和“怡人的綠”成為我們恒久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