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日新聞》8月15日刊登題為《600萬億日元名義GDP是“注水數(shù)值”?》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日本內閣府15日發(fā)布2024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速報,換算成年度名義GDP首次超過600萬億日元(約合4萬億美元)。作為“強勁經濟”的象征,2015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了600萬億日元這一目標,那么日本經濟變強了嗎?
2015年9月,安倍再次當選自民黨總裁,推出“安倍經濟學”經濟政策的新三支箭。第一支箭是實現(xiàn)“強勁經濟”,提出在2020年前后使名義GDP達600萬億日元的目標。2015年日本名義GDP為538萬億日元,安倍政府旨在通過實現(xiàn)“名義GDP增長3%、實際GDP增長2%”達成規(guī)模目標。然而,日本經濟并未實現(xiàn)高速增長,安倍也在沒達到目標的情況下于2020年9月卸任。
以推遲四年實現(xiàn)目標的形式,日本名義GDP突破600萬億日元大關,主要原因在于今年物價高漲。
日本經濟曾長期處于通縮狀態(tài),名義GDP和除去物價變動影響的實際GDP基本保持在相同水平。2015年名義GDP和實際GDP均為538萬億日元,2022年名義GDP為561萬億日元,實際GDP為550萬億日元。
不過,到了2023年,世界范圍內通脹加劇,日本名義GDP迅速增至590萬億日元區(qū)間。另一方面,實際GDP僅為559萬億日元,比前一年略有增長。名義GDP和實際GDP的差距拉大。
2023年名義GDP增長率為5.5%,遠高于安倍政府時期制定的目標,而實際GDP增長率為1.7%,低于安倍政府時期制定的目標。2024年也呈現(xiàn)同樣趨勢。即使家庭消費和企業(yè)設備投資金額增加,數(shù)量也并非隨之同樣增加,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存在。
三菱日聯(lián)研究與咨詢公司首席研究員小林真一郎指出:“日本政府原本設想的是,名義GDP和實際GDP兼顧平衡地實現(xiàn)增長,最終突破600萬億日元大關。然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通脹帶來注水效應,僅名義GDP規(guī)模加速增長。”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日本名義GDP增長略顯乏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5年日本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是43103億美元,將被印度(43398億美元)趕超。印度人口增加和日元貶值是主要影響因素。不過,日本2023年名義GDP被德國趕超,剛跌至世界第四位,如果明年跌至第五位,則“經濟大國日本”的存在感將進一步減弱。
在這一背景下,內閣會議6月通過的經濟財政運營基本方針提出新目標,2040年前后實現(xiàn)名義GDP達1000萬億日元。在此之前政府目標是“名義GDP增長3%、實際GDP增長2%”,而這次旨在通過實際GDP年增長1%達成規(guī)模目標。這彰顯出日本政府重視實際GDP的同時努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姿態(tài)。內閣府官員解釋道:“其他國家名義GDP和實際GDP均有所增長,日本也必須迎頭趕上。如果不設定數(shù)字目標則會越來越落在后面。”
要實現(xiàn)真正的經濟增長,必不可少的是持續(xù)上調工資、改革勞動力市場、通過擴大對新領域投資等強化產業(yè)競爭力。然而,日本經濟在這些方面缺乏力度。
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對政府僅設定名義GDP數(shù)值目標之舉持懷疑態(tài)度。熊野英生指出:“如果物價上漲,實際GDP并不會隨之增長,反而是個人消費下降,民眾更傾向于節(jié)約開支。比起設定1000萬億日元的目標,更應該將提升人均賺錢能力列為目標。”(編譯/馬曉云)
8月16日,人們走在日本東京銀座街頭。(法新社)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