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歲的江蘇農(nóng)民陳冠明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便開始騎行世界,“奧運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圖為7月31日,一名里約市民與陳冠明(中)自拍合影。
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攝

從2016年夏天開始,赫爾辛基機場陸續(xù)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國游客的服務項目,其中包括增加中文標識、設立中文向?qū)Х张_、開通中文微博、客戶端等。圖為9月16日,在芬蘭赫爾辛基機場,一名中文向?qū)橹袊每徒獯鹨蓡枴?/p>
新華社記者 張 璇攝
原標題:中國人自信游世界(中國游客新形象報道②)
隨著中國人經(jīng)濟收入的增加和旅游觀念的改變,中國游客心態(tài)更加自信。中國旅游研究院國際所副研究員楊勁松表示,中國人對未來的信心沒有變,這就使得中國人愿意花更多的錢去享受旅游的快樂,尤其是出境游的快樂。
理性維權(quán)當好“世界公民”
《中國出境旅游發(fā)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shù)達1.17億人次,出境游消費達1045億美元,人均消費893美元。中國游客的到訪,為目的地國家?guī)砹素S厚的經(jīng)濟收益。然而,中國游客的付出并沒有得到真誠的回報。
據(jù)澳大利亞媒體報道,早在2007年,就有中國游客在當?shù)芈糜纹陂g被騙,但只有一成游客提出投訴。近年來,一些海外目的地“專宰中國游客”的新聞屢見報端。在大陸游客出境游首選目的地韓國,有餐館用幾年前的海鮮招待中國游客,整形醫(yī)院對中國人的收費高出當?shù)厝巳?;在日本,部分中國游客被地接導游和免稅店?lián)合“忽悠”,購買遠高于正常售價的保健品;在澳大利亞,導游只帶游客進入與其有“合作”關系的商店,售賣的商品標價高于市場價格。
隨著出境游中國游客的增多,海外維權(quán)日益受到重視。2014年,外交部設立全球領保應急呼叫熱線12308,“‘中國腳步’走到哪里,‘中國保護’就會跟到哪里”,為中國游客的海外維權(quán)提供更加便利化的途徑。在日本,中國大使館還開通了微信公號,即時發(fā)布自然災害、購物陷阱等溫馨提示。
此外,一些目的地國家為了維護本國旅游形象設置了投訴維權(quán)渠道,比如泰國建立了旅游法庭,西班牙設有旅游警察,韓國推行“價格標示制度”,用較高賠償鼓勵游客投訴,相關人員還會說中文。
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的維權(quán)意識也在加強,保留消費單據(jù)、收集一手證據(jù)。根據(jù)《旅游法》的規(guī)定,游客回國后,依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quán),許多在當?shù)赜龅降碾y題得以輕松化解。
“移動錢包”形象正在重塑
張林是北京一個線上旅游達人組織的負責人,常年組織團友出國自由行,對于國外的文化習慣十分熟悉。近年,中國游客形象的變化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幾年在意大利旅游時常能看到中國游客玩累了就在廣場席地而坐,脫鞋休息,現(xiàn)在已經(jīng)少多了;在羅馬斗獸場等著名景點外排隊的中國游客也更加安靜有耐心。
張林還提到一個至今難忘的細節(jié):一次在一個博物館里,一位60多歲的阿姨看到興奮處不自覺地提高嗓門與身邊人交流,很快同行的女兒便用眼神提醒制止了她。“年輕人和有多次出國旅游經(jīng)歷的人,基本上都有著很強的自覺意識,而這種意識正在逐步影響他們的身邊人,例如父母、同事、朋友、團友等。這種影響力的傳導作用是很可觀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中國游客早期出國游的‘暴發(fā)戶’形象正在改變。”張林介紹,在歐洲旅行時,他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開始把目光從奢侈品商店移向博物館,甚至是街邊美食店,中國游客開始愿意為體驗當?shù)匚幕I單。“早期中國游客通過購買價格高昂的商品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感、自信心,如今他們的心態(tài)更加平和、平等,如同在國內(nèi)旅游一般,可以更淡然地享受旅游本身。”張林說,中國游客已不再只是“移動錢包”。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也指出,即便是購物部分,中國游客也是經(jīng)過理性思考才作出決定,秉持著“也買貴的,更買對的”的消費觀念。
“我即中國”意識強化
不久前,一段“北京大姐怒斥一名想帶走泰國沙灘景觀木頭的女游客”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熱議。北京大姐警示出國游客注意自身言行、不給國家形象抹黑的行為獲得網(wǎng)友紛紛點贊。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fā)布的首份《中國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調(diào)查報告》顯示,目前,海外公眾對于中國游客普遍持積極歡迎的態(tài)度,而經(jīng)歷幾年的發(fā)展,中國游客也正逐漸強化文明意識,越發(fā)重視個人在海外的形象,走出國門,“我即中國”意識強烈。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媒體對中國游客形象的關注與討論,促成了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yè)、游客等多方對中國游客形象的關注與重塑,也對游客文明自覺意識的形成起著客觀推動作用。國家旅游局發(fā)布了《導游領隊引導文明旅游規(guī)范》、《旅行社行前說明服務規(guī)范》、《關于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對文明出游加以規(guī)范,各地旅游部門也有相應的條例;旅行社在出團之前也會為游客配發(fā)“文明出游注意事項”,并有導游在行程中不斷提醒注意事項。
今年8月,網(wǎng)友“自在小魚”前往美國旅游,在一個街區(qū)閑逛時偶遇了一個來自中國的旅游團,“當時我很擔心旅游團的成員們會對著社區(qū)居民的花園、房屋瘋狂拍照,這會讓居民們很反感,甚至誤解為有敵意。”“自在小魚”聯(lián)想起此前不久一隊中國游客在英國牛津郡小鎮(zhèn)基德靈頓時,對當?shù)刈≌瑓^(qū)進行瘋狂拍照的報道。“還好,我遇到的這個團很安靜地走過了這個街區(qū),只是饒有興味地看了看周邊的建筑。我想或許導游提醒過他們,或許是他們對美國人的習慣有所了解了。”同樣的情形也發(fā)生在入住的酒店里,無論是等待辦理入住還是在大堂休息,“大聲喧嘩的已經(jīng)很少見到”。“自在小魚”說:“這對于很多第一次走出國門的中國游客來說并不容易,畢竟很多行為已經(jīng)成為習慣,但是他們都在努力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