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玉汁滴落在輪椅上叔叔的嘴角時,胡瑀霏手中棉簽顫動,更加小心地靠近喂食。
這位叔叔是植物人,下半身蓋著棉被,頭部無力地靠在輪椅枕上,似乎感受到愛玉汁的甘甜,眼簾微微張開。“他很喜歡這個味道呢。”一旁的志工輕聲告訴胡瑀霏。
20日,包括胡瑀霏在內,臺置連江縣(馬祖)東引小學的應屆畢業(yè)生們來到位于臺北北平東路的創(chuàng)世基金會安養(yǎng)院,當起小義工、親手為生活在這里的植物人制作愛玉,也是此次畢業(yè)旅行最后一站。
愛玉是臺灣名產,這種“放到水中搓一搓就會結凍”的食品,因冰涼滑嫩而成為當地祛暑良品;對于安養(yǎng)院“院民”,也較為方便進食。
身穿黃色背心,小伙伴們坐成圓圈,以織布包裹愛玉子,放入飲用水中反復搓洗。數分鐘后,清水漸漸變色,如加入紅糖一般。
“這個制作過程就像是把善心揉入愛玉里,表達祝福。”小義工領隊、東引小學教師鄭雅蘭跟大家說。
東引小學位于馬祖最北邊的小島,島上只有這一所小學,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鄭雅蘭向中新社記者介紹,當天來到臺北這家安養(yǎng)院的12名學生,都是今年畢業(yè)的同學。
“為讓他們小學生涯留下美好句點,這次展開六天五夜的公益之旅。到安養(yǎng)院就是希望多培養(yǎng)他們服務人群、回饋社會的精神。”鄭雅蘭表示。
孩子們都是第一次接觸植物人,開始時有些緊張。“第一次服務他們時,會覺得有點怕怕的,但習慣了就覺得還好。”名叫鄭臣宏的男孩對記者說。
鄭臣宏在同學中穿梭活躍,他說,今天不小心把包裹愛玉子的織布弄破,希望下一次還能來,可以做得更好。
這家安養(yǎng)院位于一棟大樓的二層,小義工們制作愛玉的活動室有些擁擠但很整潔,一旁數個房間是“院民”起居之所;專業(yè)護理人員全天候輪班照顧,定時為“院民”輔助翻身,叩背拍痰、更換褥墊等。
創(chuàng)世基金會臺北院院長姜素鈺引導著小義工們有序地工作。她說,每個植物人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一個辛苦的家庭,家人費盡時間、心力及金錢,只希望病床上的親人蘇醒過來。創(chuàng)世基金會前前后后照顧了超過2000多位植物人,幫助許多辛苦傷心的家庭,“都是靠著社會上愛心朋友的支持,才享有這份福澤”。
聽著“院民”的故事,一位姓胡的同學說,這一次深刻體會生命的脆弱,也更懂得知恩惜福,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制作愛玉之后,小義工們接著去募捐,頂著當天37攝氏度的高溫,走上臺北街頭為安養(yǎng)院做“順手捐發(fā)票,救救植物人”的勸募工作。晚些時候,他們將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島,結束這段特殊的畢業(yè)旅行。
品嘗完愛玉的“院民”則回到自己的房間。其中,有一張床邊新貼上了小紙條——
“我叫胡瑀霏,您可以叫我霏霏,今天看到了你們,覺得有些感傷,要努力哦,我會一直為你們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