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微博)4月3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喪葬空間有限,在“政府”節(jié)葬、潔葬的鼓勵下,民眾逐漸接受環(huán)保自然葬,也會使用電子挽聯(lián)、線上追思,身后事觀念更多元。
臺灣土地空間有限,因“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觀念,過去常出現“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經過多年推廣,民眾觀念改變,火化率提高,去年底達92.83%,史上新高。
火化后骨灰除置于納骨塔,也有人選擇最自然的樹葬、花葬、海葬等方式處理身后事。
將骨灰回歸大自然的環(huán)保葬法有不同形式,樹葬是指于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樹于上,或于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的安葬方式。
不論樹葬或花葬,1、2年后骨灰完全回歸大地,不會污染,土地可循環(huán)再使用,環(huán)保葬法逐漸受到民眾認同,實際執(zhí)行者逐年增加。
截至今年1月底,全臺有29處實施環(huán)保自然葬的地點,有1萬6000名采環(huán)保自然葬;歷史最久、2003年啟用的臺北市富德公墓“詠愛園”,迄今樹葬6450人,全臺最多。
全臺目前有3處花葬地點,位于臺北市陽明山第一公墓的“臻善園”花葬區(qū)102年啟用,園區(qū)分18個葬區(qū),采不立碑、不記名,輪流循環(huán)使用,截至今年1月,有646名安葬者。
“綠色殯葬”已是殯葬改革方向,除了環(huán)保自然葬,目前各縣市政府都有提供紙錢集中焚燒、以功代金與環(huán)保金爐等服務;部分縣市為提升喪葬文化并節(jié)約民眾支出,也定期舉辦聯(lián)合奠祭。
不僅如此,“內政部”去年底啟動“電子挽額平臺”,提供各界于公立殯儀館便利使用,也建置“線上追思”功能,讓民眾自行設定帳號密碼,輸入亡者姓名,網站會自動模擬出祭臺與神主牌位的畫面,還可點選虛擬的鮮花、水果與香燭,表達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