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臺灣《中時新聞網(wǎng)》報道,島內疫情升溫對產(chǎn)業(yè)造成重傷害,臺“行政院”日前推出“紓困4.0”方案,但在看似部部有紓困的情況下,卻處處有漏洞,糾紛不斷。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在臉書發(fā)文表示,紓困是救急不是救濟,紓困方案應將三分之一預算拿出來廣發(fā)現(xiàn)金,防疫振興的8400億(新臺幣,下同)特別預算,三分之一用于廣發(fā)每人1萬元,其他的三分之二用于精準明確救急紓困,并加強弱勢勞工的補貼。
據(jù)報道,朱立倫說,“行政院”的紓困4.0雖然列出7大類紓困對象與補助,但是覆蓋度跟穿透力都不夠,讓打工族、臨時工、人力派遣等較弱勢族群領不到紓困金,說是要排富,結果排擠掉的反而是弱勢勞工,讓弱勢勞工成為紓困孤兒。
朱立倫分析,疫情之下影響最大的族群為非典型勞工,指的是臨時工、人力派遣、打工族等,大約有82萬人。由于這些人不是全職勞工、或因為有投勞保、或著是沒有加入職業(yè)工會,在紓困4.0之中,通通領不到紓困金,是名符其實的紓困邊緣人。
朱立倫說,這次高達2600億元的“行政院”紓困方案,看似放寬自營工作者的補貼條件。但是前提條件是“2019年個人所得額低于40.8萬元”,也就是平均月薪低于3.4萬,這跟平均薪資差距逾1萬元,試問是什么樣的排富條件?他質疑,疫情是今年發(fā)生的,影響到的是今年的所得,用前年的所得當作領取的標準,這樣能真正幫助到受今年疫情影響的族群嗎?
朱立倫指出,除了弱勢勞工之外,還有許多需要救急的人領不到錢,比如無法提出工作證明的65歲以上老人、被減少工時的正職員工、疫情期間無法跑客戶的業(yè)務人員,更有許多勞工因為去年年收入超過50萬連勞工紓困貸款都法申請。
朱立倫批評,紓困規(guī)則一變再變,“行政院長”蘇貞昌說要滾動式調整;但是紓困就是要救急,這樣滾動式調整恐使真正需要錢養(yǎng)家活口的人等不及;疫情下人人都受害,紓困方案要及時,設下各種條件永遠都會有需要的人領不到,普發(fā)現(xiàn)金就是最救急且“廣而公平”的處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