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進黨當局的強力動員下,高雄市6日以接近94萬張票通過罷免案,拉下一年半前他們以89萬票選出的市長韓國瑜。
高雄市長、“總統(tǒng)大選”、罷韓投票,短短一年半的三次選舉,曾讓韓國瑜沖上市長寶座,成為國民黨的“救世主”,也讓這一切最終掉落。韓國瑜的經歷如此充滿戲劇張力,引發(fā)島內議論。
臺灣中時電子報7日稱,韓國瑜2018年掀起“韓流”,但短短不到兩年政治生涯大起大落,成為首名遭罷免成功的“直轄市長”。不過,死忠韓粉仍是他有力的政治資本,卸任市長后會不會射出另一支穿云箭,角逐明年黨主席改選,備受矚目。《聯(lián)合報》7日稱,罷韓已落幕,接下來的高雄市長補選將是2022年地方選舉前哨戰(zhàn)。民進黨對手早已磨刀霍霍,韓團隊究竟要提出罷免不公訴訟或派出韓家軍正面對決,將是韓國瑜的關鍵戰(zhàn)役。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林保淳7日撰文稱,罷韓的表面理由是他“背棄”了高雄市民的付托,此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從高雄市長選戰(zhàn)方才結束未久,綠營內部就已在暗中操作罷免事宜,民進黨這次動員幾乎比當初高雄市長選舉還要急切,等于是在打一場正規(guī)的選戰(zhàn),而且基于“輸不起”和“掩蓋弊政”的不可告人原因,是絕對非成功不可的。
不過,對于從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大敗到韓國瑜被罷免高雄市長,國民黨內很少有實質性反思?!堵?lián)合報》稱,“藍衰敗起于自私,不是喊個‘臺灣國民黨就有解”。國民黨籍的臺北市議員羅智強7日感嘆,“這一次沒有贏家,全臺灣的人都輸了”,“未來臺灣社會的沖撞必然越來越激烈”。
臺灣《世界日報》稱,在被罷免后的感言中,韓國瑜不管是感謝還是遺憾,他都沒有檢討自己為何市長才當了幾個月,就違背了對高雄市民的承諾去“參選總統(tǒng)”。文章稱,短短一年半內經歷了三次選舉,韓國瑜曾沖上個人政治生涯難以想象的市長寶座,頓時成為國民黨唯我獨尊的救世主。韓國瑜“曾在孤峰頂上顧盼自雄,卻終于在紅塵浪里私心滅頂”。
臺灣學者張亞中7日在《中國時報》上撰文稱,國民黨長期不敢公開捍衛(wèi)其原本的兩岸立場,坐使韓國瑜挨打……就是把手綁起來讓對手砍。綠營是要趕盡殺絕——“這么多年了,(國民黨)還沒有體悟到嗎?”張亞中感慨,臺灣社會的基本人性、公義全沒了,擔憂兩岸關系將會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