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自制輕型護衛(wèi)艦的首艘防空型原型艦日前在高雄進行了龍骨安放儀式。臺媒炒作稱,該艦艇在排水量僅2500噸至3000噸的艦艇內,可搭載32枚“海劍”防空導彈、16枚“雄風”反艦導彈,“火力相當驚人”。賴清德更叫囂將持續(xù)強化臺軍海防戰(zhàn)力。但這些都不過是島內“臺獨”分子的自吹自擂罷了。

軍事評論員魏東旭表示,原本臺海軍是要打造排水量超過4000噸的主力護衛(wèi)艦,號稱要在這艘所謂“臺灣神盾”上,實現防空、反潛、反艦作戰(zhàn)能力的均衡。但臺海軍在研發(fā)中遇到了極大的技術障礙,只能是退而求其次,轉而研制2500噸到3000噸的輕型護衛(wèi)艦。結果就成為了“螺螄殼里做道場”,單艦無法實現三個基本作戰(zhàn)指標的均衡,所以采取了一艦兩型的設計,分為防空型和反潛型。
“在防空火力方面,有明顯短板。”魏東旭分析,由于排水量比較小,防空型配備有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而反潛型仍采用傳統(tǒng)的傾斜導彈發(fā)射箱。由于垂發(fā)系統(tǒng)單元的數量較少,一旦臺軍失去制空權,艦艇將遭到先進隱身戰(zhàn)斗機等作戰(zhàn)平臺的獵殺,冒險派出艦載直升機,也會淪為對方的靶子。此外,艦上配備的是從BAE系統(tǒng)公司引進的“工匠”單面相控陣雷達,對戰(zhàn)場的感知能力較弱,本質上是個“近視眼”。

臺軍制造這款軍艦的過程非常艱難曲折。臺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介紹,2016年,臺軍就提出了所謂“鎮(zhèn)海計劃”,聲稱要建造排水量4500噸左右的中型戰(zhàn)艦,后來這一計劃因成本高昂未被落實。今年5月,又有消息稱,臺灣“中科院”設計的雷達太大,為此軍艦要擴大到6000噸左右。7月,發(fā)現該案沒有被編入防務預算。現在才知道實際不過是2500噸到3000噸的縮小版戰(zhàn)艦,卻被宣傳為“火力十分驚人”,真是自欺欺人。
“民進黨當局擅長出一張嘴。”賴岳謙指出,之前蔡英文任內還說臺灣要自制潛艦,臺軍要有所謂反封鎖能力,甚至要有封鎖大陸的能力,因此,要制造8艘潛艇。賴清德上臺后,這一計劃被他大刀一揮砍掉了。臺軍潛艦自造亂象頻發(fā),究其原因是,民進黨治下的臺灣,管軍事的盡是一些不懂軍事的人。

“臺灣的軍工產業(yè),不具備制造高端裝備的能力。”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胡勇表示,賴清德在出席相關儀式時稱這艘新型護衛(wèi)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賴清德口中的“意義”,不過是其自吹自擂,是經不起推敲的。
胡勇分析,蔡英文當局上臺之初就喊出了“臺艦臺造”的口號,號稱要“八年下水、十年成軍”。結果,直到去年9月臺灣第一艘自行研制的潛艇“海鯤”號才勉強造出外殼。臺軍趕緊大張旗鼓地下水,為當時即將下臺的蔡英文刷“政績”,結果不久又被爆出70多項的測試不合格,可以說是顏面掃地。
“臺灣不是一個國家,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胡勇強調,無論是“海鯤”號潛艇,還是這回新型巡防艦,臺灣自造艦艇的質量都不高。面對強大的人民海軍,更是完全是不值一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