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端公司星期四對其研制的新冠疫苗二期試驗數(shù)據(jù)揭盲,臺灣“食藥署”表示,最快6月底或7月初將會開展專家評審,并有望迅速投入使用。這款臺灣本土疫苗尚完全沒有開展三期臨床試驗,當局就表示將以“免疫橋接”的方式省去該程序,大規(guī)模接種。面對迅速出現(xiàn)的反對聲,臺“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再度為“免疫橋接”辯護。
所謂“免疫橋接”的意思就是,把新疫苗的一二期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與200名施打完兩劑阿斯利康疫苗的醫(yī)護人員進行血清比對,只要兩項數(shù)據(jù)“不遜于后者即可放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實際這么做的,它留給疫苗的風險肯定更高,只能作為沒有辦法時的辦法。全臺灣醫(yī)生對此法的質(zhì)疑者很多。
客觀說,迄今全世界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研制過程都屬“急行軍”,一些試驗過程和范圍不如正常情況完整,有的國家一邊開展三期臨床試驗,一邊給急需接種者先行施打,但這樣做的范圍都比較小,而且這些接種者等于參加了更加廣泛的疫苗應用試驗。
但臺灣到了2021年年中這樣輕率行事完全無法解釋。
眾所周知,大陸新冠疫苗研制去年就走在了全球第一陣營,由于大陸后來病例已很罕見,只能把三期臨床試驗主陣地放到了國外疫情嚴重地區(qū),在很不利的情況下堅持進行。與此同時,大陸為少量醫(yī)務工作者、出境人員等易感人群接種了正在三期試驗中的疫苗,大陸當時那樣做有著充分的道義基礎,因為全球當時沒有完成三期試驗的疫苗可用。盡管如此,西方輿論指責大陸的做法“不負責任”,臺灣綠媒《自由時報》等也跟著炒作,宣稱大陸把接種者當“小白鼠”。
我們很想看看,那些當時指責中國大陸的西媒和臺灣綠媒今天怎么說臺灣本土疫苗在不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的情況下投入大范圍使用。大陸當時是邊三期臨床試驗邊給急需疫苗的少量易感人群接種,臺灣是還沒有三期臨床試驗就要開展普通民眾的大范圍接種。更重要的是,大陸當時沒有其他疫苗可以選擇,臺灣現(xiàn)在是有受到世衛(wèi)組織正式推薦并在全球廣泛使用的成熟大陸疫苗可以用,但它拒絕使用大陸疫苗,強行推進對本土非成熟疫苗的冒險大范圍使用。
如果不是政治,乃至更骯臟、不可告人的利益謀算,怎么可能有這種反邏輯的選擇?我們看到臺灣有人揭露說,高端公司的股票幾經(jīng)暴漲,民進黨的很多人持有該支股票,在這次揭盲前,信息被一些人提前掌握,得以再撈一把。高端疫苗已經(jīng)不光是抗疫用品,而成了一個利益黑洞,它的股票綁架了許多臺灣當權者的態(tài)度。對如此激烈涉及利益輸送和腐敗的質(zhì)疑,臺當局如何可以置若罔聞呢?
疫苗問題正把臺灣變成真正的孤島。西方的疫苗看不到大規(guī)模入島的前景,臺當局越來越像是在與美日等國演戲,高調(diào)從他們那里引入少量西方疫苗,然后在島內(nèi)民眾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強迫他們接種無三期臨床試驗的本土疫苗。臺灣將變成全球最小眾疫苗的試驗場,廣大臺灣民眾真是要為這種“土疫苗”做“小白鼠”了。
這款臺灣本土疫苗不可能在島外獲大規(guī)模推廣,臺灣幾個小“邦交國”敢不敢用都很難說。中國大陸和西方的主要疫苗都將獲數(shù)億乃至數(shù)十億的接種,它們的彼此承認很可能是早晚的事。但臺灣疫苗的接種量最多只會有幾千萬劑,如果島內(nèi)民眾被迫大部分接種它們的話。它不可能進入全球主流疫苗的行列,它將塑造臺灣社會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孤立。(環(huán)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