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25年9月29日晚在安徽省合肥市拍攝的“廬州月·家國共團圓”2025合肥中秋詩歌晚會現(xiàn)場。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新華社合肥10月30日電 題:皖臺共話歷史情:劉銘傳與包公文化中的兩岸心靈共鳴
新華社記者呂巖昊、郭晨、汪海月
10月,新學期伊始,在安徽大學的校園內(nèi),又一批來自寶島臺灣的新生將與大陸師生們共同學習、深入交流。近年來,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和北宋名臣包拯的故鄉(xiāng),安徽合肥與臺灣之間正通過共同的歷史文化話題鋪就兩岸交流之路。
“兩岸文化交流中,共同的文化記憶往往能催生共同話題,拉近彼此的距離。”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李宗義說,他工作后第一次來到合肥時,當人們知道他來自臺灣,常會自然地聊起劉銘傳和包拯的故事,這讓彼此之間的距離一下子親近起來。

這是2021年11月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xiāng)拍攝的劉銘傳紀念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
在臺灣,銘傳小學、銘傳大學頗具聲望;在合肥,以劉銘傳故居、劉銘傳紀念館為基地,當?shù)貎砂督涣骰顒訉映霾桓F,成為臺胞了解歷史傳統(tǒng)、了解大陸發(fā)展的一扇窗口。“劉銘傳在臺灣留下的現(xiàn)代化工程與諸多事跡,至今仍被臺灣民眾銘記于心。”李宗義告訴記者。
如今,位于合肥市肥西縣的劉銘傳故居被修繕,融合江淮民居風格的劉銘傳紀念館與之毗鄰而建。今年夏天,海峽兩岸紀念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40周年大會在劉銘傳故居舉行,臺灣少數(shù)民族同胞參訪團走進劉銘傳紀念館尋覓兩岸親緣,“銘傳情”成為了兩岸開展交流活動的重要元素。
專家表示,兩岸歷史和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劉銘傳作為聯(lián)結兩岸的重要歷史人物,成為兩岸同胞心中共有的歷史、文化符號。

這是2020年12月3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xiāng)拍攝的劉銘傳紀念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
合肥的另一端肥東縣是北宋名臣包拯故里。包拯因其鐵面無私的形象,深受民眾敬仰。臺灣多地建有包公廟,包公文化在島內(nèi)廣泛流傳,影響深遠。
秋日里,合肥包公園內(nèi),桂香正濃,游客如織。今年中秋夜前夕,“廬州月·家國共團圓”2025合肥中秋詩歌晚會在此舉辦,兩岸青年通過視頻連線隔空對話,以歷史為橋、詩詞為媒,促交流、盼團聚。
“中秋明月照亮了我們兩岸同胞的心連心。”合肥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會長謝建寶說,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同的歷史與文化讓我們知道從哪里來,也能讓我們明晰要走向哪里”。
深厚的歷史淵源如同一條無形紐帶,為皖臺青年交流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2025年7月1日,觀眾在安徽省合肥市包公園參觀。新華社記者 呂巖昊 攝
近年來,一批批臺灣青年學子跨越海峽,來到合肥這片充滿歷史溫度的土地。“合肥請您來”臺灣青年和學生合肥行系列活動、“徽風皖韻 同心同行”2024臺灣大學生徽文化夏令營等一系列活動接連舉辦,吸引著臺灣青年跨越山海,在合肥尋訪歷史足跡,觸摸文化根脈、暢想未來發(fā)展。
據(jù)合肥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介紹,僅“合肥請您來”臺灣青年和學生合肥行系列活動這一品牌活動,自2023年啟動以來,3年內(nèi)就已吸引1700余名臺灣青年學子前來交流參訪,成為皖臺青年心靈契合的生動見證。
近年來,皖臺深入共享包公文化資源。包公園與臺灣云林縣海清宮建立長期交流機制,在兩岸之間架起“包公祖庭”與“包公祖廟”的友誼橋梁;合肥連續(xù)舉辦十三屆包公文化節(jié)、合肥臺灣周、臺灣風情周等系列活動。
“因為合肥有這么多與臺灣緊密相連的文化,我對這座城市感到格外親切,也更想去了解劉銘傳當年是如何從這里一步步走向臺灣,包拯的故事又為何在臺灣廣為流傳。”李宗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