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心向深藍——
高山水兵和他畫里的海風
■張大禹 周 旭
南部戰(zhàn)區(qū)海軍某觀通站營區(qū)的一處石壁上,一抹藍色干凈、純粹。
下士徐冒旭站在石壁前,一手拿著畫筆,一手端著顏料板專注描繪著這片藍色的海景。洶涌的波濤隱沒在平靜的海面之下,畫里的海風,是如此真實,嗅一嗅,仿佛能聞到大海的氣息。
這處石壁位于陣地附近,官兵平時上機值班,都要步行經(jīng)過這里。一周前,徐冒旭受領(lǐng)了一項任務——在石壁上創(chuàng)作一幅畫。經(jīng)過大家推選商議,連隊主官確定了創(chuàng)作主旨:山頂?shù)暮oL。
高山和大海,最遙遠也是最深情的守望。在石壁上繪出一片大海,是徐冒旭長久以來的一個夢。
徐冒旭是大學生士兵,入伍前學習的專業(yè)就是動畫設計。把心里的大海留在山頂?shù)能姞I,他覺得這個“使命”艱巨而光榮。
刷上第二遍藍色顏料,他一邊精心地修補著畫面,一邊把目光投向遠方,想象著大海的樣子。

在山頂速寫的徐冒旭
山頂?shù)暮oL
2019年9月,徐冒旭帶著對大海和部隊的向往,走出象牙塔,跨過母親河,來到了這片靠近中國南海的地方。
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了高山生活,徐冒旭從沒想過,有一天,“水兵”二字會和這座大山聯(lián)系到一起。
入伍前,徐冒旭就喜歡大海。童年時,他曾參加過海軍組織的“艦艇開放日”活動,走上戰(zhàn)艦,想象著它乘風破浪的威武姿態(tài),年幼的心很受震撼。
成長的賽道上,徐冒旭經(jīng)常在心中想象自己成為一名水兵的樣子。和想象中有所不同,心里的海風和夢想的戰(zhàn)艦,沒有載著他駛向遠方,而是跨過海峽,把他送上了開往大山的卡車。
徐冒旭駐守的觀通站,坐落在一座林木茂密的高山上。三層宿舍樓、食堂、陣地值班室分別位于山頂?shù)娜齻€方位,組成了官兵工作生活的“三點一線”。
長期的霧氣繚繞,時不時襲來的雷電、暴雨和臺風,日復一日重復性的訓練值勤,讓時常想家徐冒旭,對最初的選擇產(chǎn)生了動搖。
入夜,徐冒旭坐在床邊,透過窗戶望著遠處的星空發(fā)呆。驀地,他瞥見指導員王超正打著手電向他走來。
“小徐,睡不著?”看著癡坐的徐冒旭,王超問道。
徐冒旭道出緣由。王超若有所思低頭想了想,笑道:“走,帶你看看剛列裝的軍艦。”穿過樹林,王超帶著一臉迷惑的徐冒旭,走進了陣地值班室。
“你看,這就是戰(zhàn)艦??春较?,它要出遠門訓練了。”屏幕閃亮,王超手指著一處“綠色長線”回波,告訴徐冒旭。
方寸屏幕上,熒光密密麻麻,讓人眼花繚亂。看著徐冒旭茫然的神情,王超說:“等你能獨立值班了,在這個方寸天地,你不僅能看到軍艦,還能從這里看到大海、吹到海風。”
此刻,同樣也沒有上艦經(jīng)歷的指導員一邊講解雷達原理,一邊介紹著戰(zhàn)艦“投影”在屏幕上的光。他說:“每一道光標、每一次閃爍,都在訴說著一艘戰(zhàn)艦的航跡,以及他們堅持的目標。”
雷達屏幕的光,投影在王超眼中。那些閃爍的光,就是他心里的大海和戰(zhàn)艦。此刻的山頂,就這樣波飛浪卷。
“幾乎每個來到這里的水兵,都有一個馳騁大洋的夢。”這位指導員的眼中,并非沒有遺憾。王超從武漢一所軍校畢業(yè),當年以高分入學的他,走上了高山觀通站。
有些遺憾只在一瞬間。“守護軍艦出航,同樣意義重大。”入伍之初,徐冒旭的各項成績并不拔尖,是王超的這句話,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勇氣。
一次訓練結(jié)束,王超主動找到徐冒旭,讓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在營區(qū)石壁上創(chuàng)作主題畫,“讓畫中的風景,記錄我們的生活,鼓舞我們的斗志。”從那天起,徐冒旭的生活變成“四點一線”,除了值班、訓練和吃飯,一面面石壁成了他的“畫布”。
他的筆下,大海栩栩如生,戰(zhàn)鷹和海鷗翱翔,艦船在大洋上劈波斬浪……隨著一幅幅主題畫的完成,原本寂靜的山頂熱鬧起來。

描繪在石壁上的大海和艦艇
手中的青春畫筆
看著躍然石上的軍艦,戰(zhàn)友們紛紛給徐冒旭豎起大拇指。
“大畫家,給壁畫起個名字吧。”王超拍了拍他的肩膀。
“雖然我們都沒出過海,但每一艘戰(zhàn)艦的航跡,都在我們的守望之中。就叫‘走向深藍’吧!”徐冒旭說。
“這下,山里真的有海了。”不知誰說了一句,在場所有人都笑了。
徐冒旭眼中,繪畫雖是一項業(yè)余愛好,卻讓自己腳下的高山與遠方的大海多了一次“對話”的機會,也讓觀通兵的青春更加絢麗多姿起來。
剛到站里時,他幾乎沒跟別人提起過自己大學學習的專業(yè)。值班和訓練之余,他才會找個角落,掏出畫筆和速寫本,記錄下一個個堅守日子里的片段。

徐冒旭繪制的一些石頭畫
在所有畫作中,徐冒旭最喜歡的是一張“年畫”。這是一張水墨畫。一株梅花上,兩只喜鵲棲息在枝頭,一頭黃牛抬起前蹄細嗅花香——這,也是他來到部隊畫的第一幅畫。
2021年,農(nóng)歷牛年春節(jié)前夕,王超找到他,想讓他創(chuàng)作幾幅畫增添節(jié)日氣氛,許久未動筆的徐冒旭思索良久。夜深人靜,透過樹影,他看到遠處岸上的璀璨燈火,回頭又看向剛值完夜班、拖著一身疲憊歸營的戰(zhàn)友……一瞬間有了靈感。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今年正好是牛年,就畫牛!”鋪開宣紙,擺好筆墨,徐冒旭低頭伏案,一頭老黃牛躍然紙上。
畫完,他還覺得少了點什么,又拿起筆,在畫紙一角加了一個標題:“守望”。
徐冒旭還有一幅自己非常得意的畫作,畫中,一棵樹冠無比巨大的榕樹下,站著一位老兵。畫的背后,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去年7月,臺風來勢洶洶,把站里的一棵百年榕樹吹倒了。“這是站里最老的‘兵’了。”看著散落一地的樹葉,大家都很難過。
一級軍士長張玉武拿著油鋸走來。“榕樹的生命力最頑強,相信它一定可以挺過這一關(guān)。”他一邊說,一邊招呼著大家,“別愣著啊,快來幫忙。”
在張玉武的帶領(lǐng)下,戰(zhàn)士們忙活起來。鋸下裂開的樹杈,修剪殘存的樹葉,細雨中,一群人干得熱火朝天。
望著眼前這位老兵的身影,在一旁打下手的徐冒旭,被深深感動。分隊長邢孔韜告訴他,張玉武是站里最老的兵。
30年軍旅生涯,張玉武把整個青春都用來守護遠方的海。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在這片群山中,成長為熟練掌握多型雷達維修技能的技術(shù)能手。
“玉武要走了,大家要接好他的班啊。”那天午飯后,邢孔韜不經(jīng)意間的一句心里話,讓在場的戰(zhàn)友沉默了。徐冒旭默默來到張玉武跟前,想為他畫一幅畫,做軍營最后的“留影”。
然而約定的畫畫時間還未到,大家驚訝地發(fā)現(xiàn),老榕樹的枝頭發(fā)了新葉。與此同時,張玉武申請超期服役的消息也在站里傳開了。
徐冒旭特意為這幅畫添上了老榕樹的身影。
錯落的群山、高大的榕樹、夏夜的閃電、清晨的薄霧……面對徐冒旭的畫作,王超感慨萬千:“這里的每一種風景都值得珍藏,這里的每一名水兵都是好樣的!”
訓練室內(nèi),徐冒旭伏在標圖板上,“紅、藍、黑”手中三種顏色的標圖筆不停轉(zhuǎn)換,不一會兒,他已滿頭大汗。“100點,還有進步空間。”徐冒旭伏下身,手中的筆,再次飛速動起來。
走出訓練室,已是星光點點。從初到觀通站內(nèi)心的落差,到愛上這里的山石和林木,徐冒旭手中的標圖筆就像一位“老戰(zhàn)友”,陪伴他度過一個又一個難熬的夜,也見證他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shù)骨干。
“標圖開始……”在日復一日的標圖訓練中,徐冒旭感受到手中三色筆的重量,也愈加深入地理解了堅守的意義。
60點,70點,100點,130點……從及格到優(yōu)秀,徐冒旭的夢想航跡,就這樣標注在“青春的標圖板”上。
一個個標圖板上,各型軍艦化作一個個符號,弧形的線條化作一條條航跡,他說:“繪筆在手上,戰(zhàn)艦在心中,深藍在遠方。”
畫里畫外的人
成長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雷達兵訓練課目種類繁多。面對復雜的訓練內(nèi)容,徐冒旭曾在一些課目考核中當過“拖油瓶”。
邢孔韜決定自己幫帶這個“徒弟”。周末,他會帶著徐冒旭學技術(shù)、練操作。漸漸地,這位“師傅”發(fā)現(xiàn),徐冒旭很有天賦,不僅腦子好使,還有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

徐冒旭(右)在分隊長邢孔韜指導下值班
很快,徐冒旭就在專業(yè)領(lǐng)域站住了腳,成為站里“放單值班”最快的操縱員。那年“八一”,徐冒旭特意把自己的一幅畫作,用彩紙包裝好,送到“師傅”邢孔韜手中。
那是徐冒旭第一次為戰(zhàn)友作畫。從此,這個“給戰(zhàn)友畫個像”的習慣,他堅持了下來。每到退伍季都有老兵找到徐冒旭,記錄自己青春的樣子。
“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徐冒旭當新兵時的班長李長青即將退伍,徐冒旭飽含深情地記錄班長“最經(jīng)典的神態(tài)”——一張老兵憨憨笑著的面容。
他把畫交到李班長手中時,老兵看得流淚了,戰(zhàn)友也流淚了。邢孔韜說,冒旭把老兵看懂了,這就是老兵本來的樣子。
徐冒旭作畫的“畫紙”也五花八門,有的畫在速寫本上,有的畫在石頭上,還有的畫在襯衫上……畫上的每一張面孔都有不同的特點。
“這張是我的同年兵,我們從新兵連就在一起;這張是去年退伍的鄭班長,他告訴我,回去后準備跟女朋友求婚……”在連隊榮譽室一角,徐冒旭一一介紹著自己的畫作,“每幅畫上都是我們的戰(zhàn)友,都是我們的親人。”
在徐冒旭為數(shù)不多的臨摹作品中,一幅臨摹水彩畫被他珍藏在速寫本第一頁。熟悉的面孔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幾個大字,格外鮮艷。

徐冒旭臨摹的英雄肖像畫
這幅英雄肖像畫,如今擺放在榮譽室最顯眼的位置。在學習新時代衛(wèi)國戍邊英雄群體事跡時,得知烈士陳祥榕和自己同一年入伍,徐冒旭備受鼓舞,連夜臨摹了這幅畫作。
繪畫,讓徐冒旭讀懂了“畫里畫外的人”,讀懂了軍人的精神。當他用一幅幅肖像畫、風景畫,去溫暖別人時,他也感受到了來自戰(zhàn)友的溫暖。徐冒旭眼里,觀通站就是他的“家”。
“這座山,這個站,讓我懂得了青春的價值之所在。甘于奉獻、勇于擔當,才是青春最美的樣子。這座山,沒有白守;這片海,值得凝望。”

給戰(zhàn)友畫個像
夢想的回聲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什么是青春?是年輕、是風華正茂、是朝氣蓬勃,是健美的身姿、是矯健的步伐、是臉上滿滿的膠原蛋白……是人們眼中的各種美好。
可青春只是如此嗎?
“艦艇航行平靜的海面,你知道會看到什么景象?”電話那頭,第一次出海的王智文激動地向徐冒旭傾訴著自己隨艦出海的經(jīng)歷。那一刻,在海軍某觀通旅當兵的徐冒旭,內(nèi)心有羨慕亦有失落。
徐冒旭和王智文是同鄉(xiāng)。大學畢業(yè)那年,他倆一起入伍成為海軍。不同的是,他們一個成為了守大山的觀通兵,一個成為了馳騁深藍的艦艇兵。
“那景象,就像我們坐飛機時看到的云海與藍天……”電話這頭,聽著王智文的描述,徐冒旭想象此刻他就在海上,眼前便是海天相接的顏色。
“云海與真正的大海,又怎能一樣呢?”學習美術(shù)專業(yè)的徐冒旭,此刻卻怎樣也無法在腦海里描繪出海的樣子。而到了晚上,那浩瀚壯闊、浪濤騰躍的大海,又會悄悄地闖進他的夢里。
沒上過艦的水兵,羨慕艦艇兵的青春:乘風破浪,帶著一路搏擊風浪的艱辛,追尋夢中的深藍。艦艇兵也在遙遙向觀通兵的青春致敬:守護青山,眺望深藍,心中的航海夢卻無法靠泊理想的碼頭。
習主席曾寄語青年:“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jīng)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命運時??简炛鴬^進者,同時也在眷顧著奮進者。不同的戰(zhàn)位,賦予新時代軍人相同的使命。艦艇兵、觀通兵,逐浪、望海,都是海軍。只有腳踏實地,練就過硬本領(lǐng),才能在火熱的強軍事業(yè)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青春中成就軍旅華章。站在聚光燈下,不要忘記我們肩扛著使命;守護在遙遠的深山,也要擦亮眼睛守望萬里海疆。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耳邊再次響起這首流行歌,徐冒旭的內(nèi)心更加篤定。“我們守望著戰(zhàn)艦的航跡。”他告訴王智文,作為高山水兵,他最喜歡的戰(zhàn)位是值班室,透過屏幕,他可以看到駛向大洋的戰(zhàn)艦,他能想象艦船在無垠的海面劈波斬浪,那一刻,山頂也吹著海風。
堅守高山,徐冒旭距離那個藍色夢想越發(fā)近了,每一次圓滿完成任務走出陣地,他都能聽到、感知到自己拔節(jié)成長。他說,這就是夢想的回聲,也是青春的樣子。
(本文圖片由觀通站官兵提供)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