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一仗進一步,每次都要總結,絕不能讓戰(zhàn)友的血白流、命白丟……”6月的南國邊陲小城那坡,烈日炎炎,駐守在這兒西山頂上的武警廣西總隊百色支隊那坡中隊,“強軍書屋”里不時傳出陣陣掌聲。當天,中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再次請來“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王啟榮,給官兵們講述那場邊境戰(zhàn)斗的故事。
這座120平方米的“強軍書屋”是官兵們的“精神糧倉”。其雖不大,卻“盛糧”不少。他們平時學習常來取“糧”,開展教育也來“飽餐”。
書屋由玻璃屋和磚屋兩部分組成,置有各類數字文化設備,存有來自1200多個單位和個人饋贈的15000多冊圖書。在禮物專柜,還有4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的贈書。他們同時擔任著中隊的金牌導讀員,隨時可通過手機連線幫助官兵面對面解惑。
上等兵李何達愛讀雜文,但理解不透。為此,他經常與中國當代雜文家們聯系。他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夢也沒夢到過的事情。”
“別看我們這兒山高坡陡地處偏,書屋建設可是走在了武警部隊最前面。”上等兵胡浩臉上溢滿自豪。
打造軍地數字文化矩陣,構建青年官兵精神家園。該中隊所在大隊教導員劉斌凱介紹,為系統(tǒng)改變艱苦邊遠地區(qū)基層文化建設面貌,讓這些地區(qū)的官兵也能享受到新時代數字文化的發(fā)展成果,2019年底,武警部隊黨委籌劃推進了“萬里邊疆數字文化進軍營”建設,借助地方公共文化資源,由軍地聯袂挖掘開發(fā)文化資源、推出數字文化產品,重點幫建100個艱苦邊遠地區(qū)基層中隊,影響覆蓋邊疆地區(qū)數千個基層中隊,全面提升文化資戰(zhàn)、文化穩(wěn)邊、文化育人成效。中隊便是其中一個。去年7月,建設啟動儀式在中隊舉行,中隊書屋也成了武警部隊的“樣板”。

書屋建成后,中隊立足全域全時育人,又將數字文化資源和文化載體延伸至班排宿舍,讓官兵們處處有學、處處可學。排長盛浩坦言,目的就是為讓官兵放下手機拿起書本。為此,他們給每個班配置了簡易書柜,上面放書,下面放手機。
“書看多了,大家儲備的知識和紅色故事也就多了。所以,我們經常會組織讀書分享會。”指導員潘飛帆抬手指向講臺說。
讀書的方式和內容有很多。桌面上的二維碼矩陣,只要用手機掃一掃,立即就能連上專項數字資源庫,享受專項服務,里面有“雙百”微課、“四反”斗爭、“我們的故事”“最美百色兵”等12大類數字文化資源。
“今天,我要分享是有關曾國藩的故事……”只有中專學歷的下士陳治燦,入伍前是名“網蟲”,因為讀不進書,又向往軍營,便拿了畢業(yè)證來當兵。入伍后,他訓練成績很優(yōu)秀,在理論學習上卻總“卡殼”。強軍書屋建成使用后,他依自己的興趣愛好經常去看歷史名人傳記,一年內他利用業(yè)余時間看了6本書。從劉備、曹操、李世民、曾國藩等故事中,他懂得了許多為人處事之道、管理藝術,人也變得好學起來。今年初,他還先后拿到大專畢業(yè)證和駕駛證,成為戰(zhàn)友們眼中的“小學霸”。
老黨員上士梁泰境,語言表達一直很干澀,特別是給黨員上微課時,很難講生動。“因為肚子里沒貨,所以只能照本宣科。”他找準原因,讀了《中國共產黨簡史》等5本書,又借助今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平臺,不斷存“貨”練嘴,主動登臺講黨史故事,現在被中隊官兵推選為了理論骨干、紅色講解員。

知識改變命運,精神引領成長。讀書分享,既是一種知識交換、思想交流,又是一種集體學習、群眾教育,能讓大家從中明白許多道理、汲取許多養(yǎng)分。“以前由于駐地偏遠,交通不便,官兵文化生活很單調。”支隊政治工作處主任李開順深有感觸地說,如今這座集學習、閱讀、茶聊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大超市”,讓邊境中隊的時代氣息更濃了,官兵精氣神更足了。
書屋內投影儀、平板電腦、數字公共文化一體機等信息設備應有盡有。不僅能讓人獨享靜謐、品茶閑讀暢游書海,又能帶人走進遠程教學課堂、在線小型電影院等。今年報考軍校的上等兵王西將覺得能來此當兵很幸運很幸福,“地兒偏,但環(huán)境條件一點也不差。”
最吸引人的是書屋“八個一”活動和“九大功能”拓展,即通過每月一讀、每月一課、每月一談、每月一信等“八個一”活動,讓書屋實現閱讀、課堂、學習、交流、放松、娛樂、聚會、展覽、分享“九大功能”。在采訪當日,恰逢中隊開展“學黨史談體會”“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活動。列兵宮嘉彬、上士梁泰境、中士崔紫陽相繼登臺,一個個生動感人的紅色小故事、簡單透徹的人生小哲理,讓整個書屋盈滿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當個好兵的氣氛。打開裝信的盒子,里面已存有多名戰(zhàn)士寫給未來自己的信。中士陳偉業(yè)寫道:未來的自己要成為一個像張楠那樣的好兵。我知道現豐做到的還遠遠不夠,但是邁出每一步對我而言就是在不斷接近。“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的承諾,也是期望。”他說,等退伍以后再來開啟,看看當初的目標與愿望,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想。
“書屋建成時間不長,作用發(fā)揮卻已很明顯。”中隊長王康說,短短1年時間,戰(zhàn)士們變得更陽光、更自信、更懂事、更加拼了,今年有4名戰(zhàn)士還報考了軍校,這應該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給戰(zhàn)士帶來成長,讓戰(zhàn)斗力獲得提升。支隊政委葉華講了一件令人十分驚喜的事:體操奧運冠軍被中隊聘作官兵的“金牌教練”。官兵平日里遇到訓練難題就利用網絡遠程向專業(yè)的教練請教。在教練輔導大家科學體能訓練的情況下,不少戰(zhàn)友實現了新突破、訓練傷的情況也減少了。
“怎么遠程,能看看嗎?”出于好奇,話剛問出,兩名戰(zhàn)士就連上了設備。只見訓練館的一張大屏幕上,正在體操訓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男子自由體操冠軍李小雙,給官兵們打起了招呼。李小雙教大家一段體操練習后,還當場指出了發(fā)現的問題。課后,他還特意把課程要點的總結概括,發(fā)到官兵手機上,方便大家日后強化學習。
請知名運動員“進”文體館,是中隊拓展網絡學習教育平臺方式之一。他們還實現了“進校園”“進課堂”等。中隊先后與百色市黨校干部學院聯袂開展了黨課在線進警營活動,與武警井岡山中隊等全國先進典型單位聯建網上共享學習機制。
“甚至還被‘連’到了胃里。你看,一掃碼就能了解到我們所吃紅軍飯的‘五大菜系’……”司務長陳廣武幽默地介紹,這里面既有做紅軍飯的視頻又有其背后的故事。

凝眸的注視,微笑的臉龐,爽朗的笑聲……小小營院一書屋,讓人不禁感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變的初心永恒的使命。正是他們一茬茬官兵在此甘于寂寞、以苦為樂的堅守,才換來了城市繁華、物質的豐富。這座書屋,不只是社會現代化延展的廣度,更是滋養(yǎng)無數官兵的精神沃土,給予強軍征途補給的精神“糧倉”。
(文:李國闖 圖:余海洋)
(來源:央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