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靶機殘骸。”12月初,巴丹吉林沙漠,測量搜索隊博士隊長常宜峰用對講機興奮地向指揮部報告。當日,某靶場發(fā)射的某型導彈,在戈壁灘上空準確擊落靶機,空軍某試訓基地指控站測量搜索隊的官兵們要找到殘骸,帶回相關(guān)數(shù)據(jù)。
初冬的戈壁寒風凜冽,碎沙在地上卷起陣陣細浪。為了有充分準備時間,搜索隊的官兵們吃過早飯就駕車穿梭過蜿蜒曲折的搓板路,緩緩駛進一望無際、滿地碎石、長滿駱駝刺的戈壁灘。根據(jù)理論航跡,官兵找到兩處觀測點,架起高炮指揮鏡,隨時觀察導彈與靶機的遭遇點。
被譽為“搜索專家”的二級軍士長趙國軍經(jīng)歷的一次導彈定型任務(wù),由于靶機偏航,導彈與靶機交匯點與理論遭遇點偏差大約2公里,那剛好是他們建立觀測點的位置。“那次太危險了!彈片就落在我們身邊幾十米外的沙地上。”“只聽到彈片劃過空氣’唰唰唰’的聲音,沙面上落得都是彈體殘骸。”
沼澤陷車、迷失方向、嚴寒酷暑……在荒漠無人區(qū)搜索靶標殘骸,每天都要面臨諸多未知的風險和挑戰(zhàn),大漠搜索兵們用100%的回收率先后搜索靶標殘骸。有時候為了一小塊殘骸,他們要來回穿越無人區(qū)數(shù)次。傍晚,伴著最后一抹夕陽潛入大漠,隊長常宜峰和戰(zhàn)友們帶著殘骸乘坐八輪全地形車繞過高高的沙梁子返回搜索營地。
對于搜索兵來說,沒有路標,只有目標,下一個任務(wù)已在等待他們?nèi)ネ瓿伞?/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