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新社網站7月5日報道,在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展開的第二年,人們出乎意料地發(fā)現:美國軍工復合體并未作好進行全面軍事行動的準備。用武器填滿烏克蘭的想法只是為閃電戰(zhàn)而設計,按照美國戰(zhàn)略家的盤算,俄羅斯早就應該輸了,陷入內戰(zhàn)混亂之中,美國人將在俄廢墟上安插傀儡,并借助后者向中國施壓。
但現在,一切設想都被打亂了。事實證明,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并沒有按照一場大戰(zhàn)所需的規(guī)模來生產彈藥。
現在,美國國防工業(yè)的災難性狀況在最高層被公開承認。6月,美國陸軍部長克里斯蒂娜·沃穆思對記者表示,美國的生產無法應對烏克蘭沖突的需求:“我希望,我們國家從烏克蘭沖突中明白一個教訓:我們的工業(yè)不夠發(fā)達,這是警鐘。”
如果只看數字,那么美國國防工業(yè)是世界上資金最充裕的。但權威媒體《外交》雜志指出了當代美國軍工復合體的一個缺陷:它明顯是為了出口銷售單價數億美元的光鮮亮麗的武器裝備打造出來的,但它斷然不適合發(fā)動一場大規(guī)模的常規(guī)戰(zhàn)爭。這是一場火炮使用量很大的戰(zhàn)爭,普通的炮彈等彈藥消耗量驚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外交》雜志認為,所有問題都源于二戰(zhàn)后美國政府失去了對國防工業(yè)的控制權,將其交給了私營企業(yè)?,F在,五家巨頭統(tǒng)治著美國的軍工復合體:雷神公司、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
這些公司股票的最大持有者是諸如貝萊德這樣的投資基金,也就是說,軍事裝備的生產,實際上是由金融家掌控的,他們當然只對利潤和股價增長感興趣。因此,這些公司與國家簽訂盡可能多的合同,生產最昂貴的設備,例如價值數億美元的隱形飛機。
然后,這種光鮮亮麗的技術被出口。公司的利潤在增長,股價走高,股東們都很高興,一切都很好。而最簡單的“毒刺”、炮彈等武器的生產情況就糟糕多了。美國勞動力成本高昂,而這些人力還需要長期培訓,這也需要開支。但這類彈藥價格低,利潤微薄。結果,極為重要的彈藥的生產其實無利可圖。
因此,盡管美國人一年前就開始談論需要增加這類彈藥的生產,但并無進展。新的生產線還沒有建立,因為對大公司來說不劃算。小型私企或許可以承接訂單,但它們害怕華盛頓的政府會更迭,然后取消對它們的注資。
《外交》雜志稱,計劃用來養(yǎng)活烏軍的“民主武器庫”已經被掏空,而美國的防御能力“受到顯著損害”。
事實證明,在讓烏克蘭去軍事化的過程中,我們成功地同時在讓美國去軍事化。無論如何,美國現在已經沒有去年夏天那種盲目狂喜的情緒了,當時華盛頓當真在打算同時與俄羅斯和中國作戰(zhàn)。
此外,美國方面還提出各種休戰(zhàn)的方案。例如,為美國軍工企業(yè)利益服務的蘭德公司的軍事分析家建議基輔忍受所有的領土損失,同意放棄加入北約,以換取與美國締結防務協議。當然,他們可以提出他們的方案。俄羅斯將繼續(xù)落實特別軍事行動的所有目標,更何況該行動還能附帶打擊地球上最大的軍工復合體。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