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音未曾改,好戲上金門。9月25日下午,龍文區(qū)碧月薌劇團在結束為期3天的赴金門文化交流演出活動后回到漳州。這是今年福建居民赴金門旅游重啟后,漳州首個赴臺開展非遺文化交流演出的團組。
臺前幕后,皆為“團圓”。劇團為當?shù)孛癖妿砹藙∧俊讹L塵誤》和《兄弟雙狀元》。其中,《風塵誤》為劇團獨家戲,講述了苦命女子鶯娘歷經(jīng)千辛萬苦與其子相認的團圓故事。劇團團長林碧月是漳州人,長期在馬來西亞演出。去年劇團回到漳州,落地龍文,她得以與家人團圓。第一次到金門演出的林碧月,希望通過演出傳達兩岸團圓的美好愿景。
戲里戲外,都是“鄉(xiāng)音”。一直以來,漳州與金門兩地民間文化交流頻繁。演出期間,當?shù)孛癖娒坝暧^戲,并獻上熱烈的掌聲。臺上演員用閩南語唱戲,臺下觀眾也用閩南語吆喝著“好戲”。這場景,讓林碧月心頭涌上了一股暖流。她是看歌仔戲長大的,對臺灣的歌仔戲演員了如指掌。這次,她帶著“鄉(xiāng)音”來到金門,讓金門民眾再次聽到“鄉(xiāng)音”。
這種割不斷的“鄉(xiāng)音”像一根無形的線,連接著兩地民眾。
“雖然演出時間不長,卻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看,贏得滿場喝彩。”林碧月很是激動。金門官澳龍鳳宮主委楊維居表示,希望接下來可以持續(xù)推動金門與漳州的文化交流。
歌仔戲,又名薌劇,起源于漳州,成形于臺灣,是全國三百多個劇種當中唯一由海峽兩岸共同孕育的“姐妹花”劇種,閩南語是歌仔戲共同的母語。
漳州是臺胞主要祖籍地和臺商投資密集區(qū),漳臺同根、同祖、同源,具有共同的民間信仰和文化習俗。兩岸歌仔戲文化交流不僅是兩岸民間戲曲文化交流的再一次出發(fā),更進一步系牢了兩岸人民精神文化這條重要紐帶。(記者 沈小琴)
來源:閩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