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6月12日訊 據(jù)福州新聞網報道 在整個三坊七巷里,有許多以姓氏命名的院落。這些院落保存著曾經居住于此的那些家族的記憶。位于光祿坊的劉家大院便是如此。

它面積達4500多平方米,占了光祿坊的半條街,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單姓宅第,也被稱為“劉半街”。

劉家大院的傳奇,得從劉氏家族說起。

劉家人才輩出,有過劉齊衢、劉齊銜“一胞兩進士”的殊榮,吸引了當時多少人羨慕的目光。弟弟劉齊銜還是林則徐的女婿。兄弟二人齊齊在三坊七巷置房購屋,氣派景象一時無兩。

劉齊銜的長孫劉崇佑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自他開始,劉家子弟接連出國留學,國外的新思潮逐漸滲透進劉氏家族的血脈中。

1910年,這群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借助家族的財力一口氣將瀕臨倒閉的耀華電燈公司買下,改名為福州電氣公司。

福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攝于1911年)
1911年開始,電氣公司開始向市民供電。到1920年,成為了當時福州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yè)。
燈光點亮了劉家大院,也照亮了福州城。“電光劉”這個稱號由此打響。

此后,劉氏子弟又將目光投到了電話。他們將福州的電話用戶數(shù)由最初的兩百戶提升到了一千一百戶。
其后,劉氏家族的事業(yè)愈加龐大,先后創(chuàng)辦修理廠、精火廠、冰廠、油廠、電料廠、玻璃廠等二十多家企業(yè),成為福州首富。

很多老一輩的福州人都知道:“解放前,福州有三座最高的建筑,一座是烏塔,一座是白塔,另一座便是劉家的煙囪。”

抗戰(zhàn)期間,劉氏企業(yè)走向了末路。“電光劉”的神話終結了。曾經繁榮氣派的劉家大院也漸漸破敗。

鮮為人知的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郁達夫也曾在劉家大院的花廳借住過一年。他的《回程日記》就是寓居劉宅期間寫的。

當時為促使郭沫若早日回國,共同抗日。他在杭州會見了邵力子等人,請他們向南京當局進言,取消對郭沫若的通緝令。當他回福州后得知奔走見效,喜不自勝。
他一天里給郭沫若寫兩封信,翌日又給郭沫若的妹夫胡灼三寫了一封信,要他“亦去一快信,使他得安心回來。只說郁某決非賣友之人,可以回來矣”。這些信流露真情,至今讀來仍十分感人。
如今的劉家大院,雖然亭臺樓閣、花園假山不復舊貌,但歷史風韻猶存。
東側的花廳尤其值得一觀,水榭、假山、露臺以及各類爬藤植物將這個半月池裝飾得精致之極,彰顯出劉家當年的富足和情趣。

劉家大院(資料圖) 葉義斌/攝
歲月侵蝕了這座院落,帶走了曾經的家族榮光,但屬于后人們的故事依舊在這片有福之地上演繹著,繼續(xù)書寫著新的輝煌。

2021年數(shù)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可信數(shù)字身份,新時代的新基建”論壇在劉家大院舉行 石美祥/攝
這一次,我們在劉家大院,厝里有故事,期待下一次,繼續(xù)在福州的街頭巷尾中相遇。感謝您的收聽,這里是聽福州,下一期,我們不見不散。
【來源:福州新聞網 ? 文字:陳秀穎 ?攝影:林鴻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