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11日訊 據(jù)石獅日報報道 5月8日下午4時許,石獅市錦尚鎮(zhèn)奈厝前村后壁山,長眠在這里57載的危平有烈士終于“見”到了自己的后人。63歲的外甥何典軍、表外甥女婿董元壽在舅舅危平有烈士墓前,獻花、點香、祭拜——“舅舅,我們終于找到你了,我們想接你‘回家’!”少頃,天空下起了雨,也許老天也為之動容。
當日,南平市光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石獅市人武部、石獅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石獅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錦尚鎮(zhèn)人武部及奈厝前村村委會有關(guān)負責人,陪同著后人,共同祭奠了危平有烈士。

青山忠骨,烈士長眠!
他鄉(xiāng)埋忠骨兩地共尋親
今年4月16日,根據(jù)錦尚鎮(zhèn)人武部、奈厝前村村委會提供的線索,石獅日報社刊登《危平有烈士,你的家人在哪里?》一文,引起石獅、光澤兩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高度重視,石獅方面向光澤有關(guān)部門發(fā)函,兩地聯(lián)動共同為烈士尋找后人。
“我們用‘危平有’的名字在中華英烈網(wǎng)上查詢,并比對光澤縣510多名烈士英名錄,并無‘危平有’,但有‘元平有’。”光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吳詩嵐告訴記者,在光澤姓氏歷史演變中,不少“危”姓人改為“元”姓。那么,“危平有”是否就是“元平有”?
工作人員又翻閱了光澤縣1982年版的《烈士英名錄》,發(fā)現(xiàn)元平有犧牲時間、地點及原因——“1964年在晉江縣游泳中犧牲”,這與危平有墓碑上的記載以及奈厝前村村民的回憶相吻合。盡管英名錄上記載的出生年月“1941年”與危平有墓碑上記載的“1945年”有出入,但基本可以確定,“危平有”即為“元平有”,系光澤縣止馬鎮(zhèn)島石村人。
“當年光澤縣到這支部隊當兵的應征青年有一個排,止馬鎮(zhèn)就有七人,七人當中尚有一人健在。”光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饒華東表示,經(jīng)向這位老兵證實,確認了危平有的身份以及當年犧牲的有關(guān)細節(jié)。
當年背上娃今已六旬翁
那么,元平有烈士有無后人?經(jīng)調(diào)查,元平有的姐姐妹妹均已過世,但有外甥、外甥女。經(jīng)多方尋找,光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終于聯(lián)系上了元平有在上海生活的外甥何典軍,并相約于“五一”之后,一同來石獅祭奠元平有烈士。
“我還記得,當年我騎在舅舅脖子上玩耍,那時我才幾歲大。”現(xiàn)年63歲的何典軍對于舅舅的記憶已十分模糊,但后來從母親口中知曉了舅舅更多的信息。元平有的父母去世得早,姐姐(何典軍母親)出嫁時,是帶著年幼的弟弟一塊“過門”的,當兵也是從姐姐家出發(fā)的。
長姐如母。元平有的犧牲,給姐姐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舅舅犧牲后,母親一直很思念他,要求我們今后條件好了,一定要到舅舅墓前祭掃。”回憶往昔,何典軍神情憂傷。他說,上世紀80年代母親去世了,雖然自己和兄弟姐妹們也想來祭掃,但一直沒有找到舅舅所葬之處。
5月8日下午,在祭奠元平有烈士墓后,何典軍與表妹夫董元壽冒著大雨,來到后壁山下的奈清水庫前,再次向舅舅游泳訓練犧牲處祭拜,雨越下越大,二人才不得不登車離去。
愿來年清明英魂歸故里
除了祭奠,遷墓是元平有后人及石獅、光澤兩地有關(guān)部門商討的重要議題。
光澤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饒華東表示,可將元平有烈士墓遷回光澤縣烈士公墓;石獅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傅主任也表示,我市的烈士公墓已基本建設(shè)完成,正式啟用后,擬將分散各處的烈士墓(含異地烈士)遷入公墓。
上述兩位負責人也表示,元平有烈士墓是否遷?如何遷,還要遵從烈士后人意愿,若需要遷墓,兩地有關(guān)部門將全力協(xié)調(diào)配合。
何典軍表示,無論是從魂歸故里的角度,還是從方便后人祭奠的角度,將舅舅元平有的墓遷回南平光澤,是最好的安排。當然,也要考慮民間習俗,可能安排在明年清明較為適合。
愿來年清明,英魂歸故里!
?。ㄓ浾吡侄鞅伻A杰)
原標題:光澤烈士長眠石獅57載,后人來石祭奠—— 為了相隔半個多世紀的“團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