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少人小時候都讀過《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講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幼時對昆蟲充滿好奇的故事。在泉州,5歲的潘靈犀也是一名“小小法布爾”,他對昆蟲十分癡迷,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認出《DK博物大百科》(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百科全書類工具書,涵蓋超過6000種博物學世界的物種以及眾多獨家的照片)里昆蟲類的70%左右,日常生活中幾乎能說出常見昆蟲的學名。
“現(xiàn)在就是這個‘小蟲迷’的季節(jié)。”靈犀的媽媽嘉嘉說,暑假里,別人忙著進行各種游學,兒子這個“小蟲迷”則活躍在各個公園尋找昆蟲,其間還前往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蟲館、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博物館參觀游玩。

靈犀在上海昆蟲博物館參觀游玩(受訪者 供圖)
哪里有昆蟲就往哪里撲
近日,在泉州市區(qū)一公園草坪上,記者見到了癡迷昆蟲的潘靈犀。他一會兒趴在草叢上,一會兒雙膝跪地,雙眼專心致志地盯著。不一會兒,他手里出現(xiàn)了一只蚱蜢,隨后他便將蚱蜢放進了媽媽準備的昆蟲盒里。
這些外人看來或許有些古怪的行為,靈犀的媽媽卻早已熟悉。“他對昆蟲的喜愛可以說是到了瘋狂的程度,一聽到跟昆蟲相關的信息,眼睛就會放光,只要你跟他說哪里有昆蟲,他就會往哪里撲過去。”嘉嘉笑著說,她自己喜歡看與動物有關的紀錄片,兒子從小就會陪著她看,因此也漸漸喜歡上各種動物。孩子一開始喜歡海洋生物,后來喜歡恐龍,但最癡迷的還是昆蟲。

靈犀的手上抓著一只毛毛蟲(受訪者 供圖)
“我覺得昆蟲很可愛”
靈犀的家里養(yǎng)著大大小小的昆蟲,有的是從戶外抓的,有的是媽媽給他買的。他養(yǎng)過異色瓢蟲、中華大刀螳、中華大扁鍬、熊蟬、西瓜蟲、臺灣青銅金龜、麻皮蝽……“還有各種飛蛾、蜻蜓、蝴蝶等,最高紀錄是養(yǎng)過二十幾只螳螂。”嘉嘉說,她經(jīng)常會帶孩子去戶外抓昆蟲,“我們家旁邊有一個小農(nóng)場,別人都是去‘農(nóng)家樂’,他是去找蟲子。”
說起兒子癡迷昆蟲的事例,嘉嘉可以說出不少。她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雨后家里飛進了很多水蟻,在大人匆忙關窗關燈之際,靈犀卻大聲喊著:“別關!讓它們進來!”
“還有一次我去學校,老師吃驚地說,兒子能徒手抓蚊子。”嘉嘉說,她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因為兒子在家里就曾多次“表演”過徒手抓蒼蠅和蚊子。靈犀說,秘籍就是熟悉它們的習性,若從背后去抓它們,蚊子、蒼蠅等就難以察覺。他不僅會去了解昆蟲的習性,還常常會觀察它們各個階段的形態(tài),若是在戶外遇到不認識的昆蟲,他也會讓媽媽拍下來上網(wǎng)搜索。
有一次,嘉嘉在理發(fā)店里看到了一只蟲子,就用一次性杯子裝回家送給了兒子。“靈犀好開心,他告訴我那是龍虱,是一種水生昆蟲,比較特別的是它具備游泳足,可以用來劃水。”嘉嘉回憶道,兒子拿了小瓶子裝水開始養(yǎng)著它。
當被問及為何喜歡昆蟲時,靈犀用稚嫩的聲音說道:“別人覺得昆蟲很可怕,可是我覺得昆蟲很可愛。”
能辨別出近百種昆蟲
不過,靈犀癡迷昆蟲也充滿曲折。他曾被紅火蟻叮得雙腳起水泡,被蜜蜂蜇過……除了父母,出于安全考慮,家里的長輩并不太支持他的這個愛好。不過,如今靈犀基本能辨別身邊見到的昆蟲是否有毒,還能提醒媽媽不要隨意觸碰有毒的昆蟲。
靈犀不識字,又想學更多與昆蟲有關的知識,他會要求父母給他讀書。嘉嘉說,有時候讀過的內(nèi)容她自己都忘了,但是靈犀總是能牢牢記住。如今,他能辨別出來的昆蟲已經(jīng)有近百種。“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昆蟲學家。”靈犀認真地說。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熱愛。”嘉嘉認為,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并非那么容易,作為家長,更是不要錯過孩子的興趣點。因此,她“由著”兒子去癡迷昆蟲,自己默默陪伴。(來源:泉州晚報 記者 郭芳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