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南宋紹興端石抄手硯收藏于福建博物院,1973年武夷山市西門外獅子崖宋墓出土,一出土即引起考古工作者和專家學者注意,經(jīng)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該硯長19.3厘米、寬12.4厘米、高3.7厘米。端石,質(zhì)潤,抄手式。平面形狀及斷面呈梯形,硯堂自然下斜,后高前低成硯池,窄硯首與兩側硯唇相連,硯底鑿空。背面篆書橫額:賈藏之墓。楷書正文:“君諱披字藏之河北武安人號神鉦潛夫以右承直郎福州觀察推官紹興辛未秋九月庚申壽五十三終官舍冬十二月壬申葬崇安永隆院之東坐壬面丙水行巽趨丁西南六十步乾巽向者父左中大夫諱若思母令人王氏之墓東北四十步壬丙向者兄右宣義郎諱損之墓也嫡子宜老先卒庶懷祖念祖德祖皆幼為之后而主其喪者君兄之次子述祖也葬速不及銘其侄逸祖誌于硯。”兩側硯足底刻:“娶河陽陳氏獻之之女濟源張氏之女再娶溪東黃氏靜之女女三人六七娘先卒妹妹福福在室。”
此硯石質(zhì)堅實細膩,溫潤如玉,叩之聲音渾厚凝重,是用優(yōu)良的端石造就。外形樸素大方,實用雅觀,具有典型的宋代抄手硯風格。硯銘始于秦漢時期,內(nèi)容多記載紀年、物主姓名身份、石硯名稱等等。宋代硯銘則具有十分突出的文人氣息,名貴石硯都要鐫文于其上,這也成為鑒別宋硯的重要依據(jù)。此硯背面銘文詳細介紹了墓主人賈藏之的官職名號、死亡時間、墓葬位置以及銘于硯的原因等內(nèi)容。此硯為墓主生前所用,墓葬出土,紀年明晰且保存完整,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優(yōu)質(zhì)名硯。端硯始于唐代,盛于宋,并開始被列為“貢品”。端石產(chǎn)于現(xiàn)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diào),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朱砂釘、五彩釘?shù)取?ldquo;溫潤如玉、叩之無聲、所墨不腐”為端硯上品。唐初,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對端硯的加工日趨繁多,端硯逐漸發(fā)展成實用與欣賞相結合的工藝品。端硯因石材珍稀,制作復雜而更顯珍貴。
硯臺發(fā)展到宋代,最具時代特征的形制當為抄手硯了,它是從唐代箕形硯演變而來。因其底被挖空,前端和兩側留邊與硯堂相連,三邊如足,平整著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動而得名,也被稱為插手硯、手抄硯或大史硯。抄手硯為宋代所特有,長方形抄手硯是宋代的主流。(來源:福建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