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卿。中新網(wǎng)記者李泊靜攝
中新網(wǎng)1月15日電近日,一部將飲食與年文化相結合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正在上映。該片試圖通過中國廣袤大地上奇絕的年貨食物,串接起一個個新年故事,帶觀眾重尋舊日的習俗和年味兒。該片藝術總監(jiān)陳曉卿近日做客中新網(wǎng)(微信公眾號:cns2012)視頻訪談,談及拍片的初衷,“年味越來越淡了,想留下一個傳統(tǒng)春節(jié)的飲食樣本。”同時,他也談及了自己對于當下電影市場的看法,以及對于美食的感悟。

電影截圖
留住年文化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
談及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陳曉卿表示,現(xiàn)在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的習俗也越來越少,人們都去過“雙十一”了。“甚至有一種擔心,是不是再過幾年春節(jié)就成了一個日歷上的符號了。從農(nóng)業(yè)社會到今天的這種變化非常劇烈,我們有必要把它做一個記錄。”
在拍攝片子的過程中,拍攝團隊的這種感覺更為強烈。陳曉卿介紹,比如舞獅子這種習俗,正在逐步簡化;陜北的燒旺火,往年非常壯觀,去年拍的時候已經(jīng)完全找不到了;香港的團菜,往年都是一個宗族一起吃,很熱鬧,去年也只剩下一桌了。“可能再過兩年,很多東西都沒有了。這個是我們生活過的一個軌跡,如果記錄下來是非常好的東西。”
陳曉卿稱,通過拍攝這個電影,想留下一個傳統(tǒng)春節(jié)的飲食樣本。因為拍攝團隊在采訪中也感覺到,傳統(tǒng)春節(jié)的意義在于敬天地、禮神明,慶團圓,分別對應的是大自然、鬼神和自己,而在這三個層面上,都離不開食物。而且好多東西都是先敬一下鬼神自己就吃了,比如說山東的糖瓜,敬完灶神就自己吃了。
“很多網(wǎng)友看完電影在我微博留言,有人還把電影票和回家的火車票放在一起,我看了覺得一方面挺心酸的,一方面也挺感動的。”陳曉卿說。

陳曉卿。中新網(wǎng)記者李泊靜攝
“拍紀錄片不想掙錢已準備好做先烈”
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正在上映,而由陳曉卿導演的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如今已經(jīng)拍到第三季。
談及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的區(qū)別,陳曉卿表示,電影需要把觀眾吸引到影院,可能要做的宣傳比電視大得多。“從目前來看,《舌尖上的新年》票房沒有表現(xiàn)出很好的勢頭,可能是前期宣傳做得不夠好。”
陳曉卿說,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上升的勢頭非常快,但與它不匹配的是紀錄片所占的比重太低了。而國外有專門的院線紀錄片,比較成功的紀錄片有韓國的《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美國的《華氏911》等。也有一種說法是國外的電影觀眾非常成熟,把看電影當成一種時尚的事情。“但是我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去做的”,陳曉卿說。
陳曉卿坦言,拍這部電影,是做好了做先烈的準備的。他曾跟投資商說,我保證不會賠得血本無歸,但如果想掙錢你就想多了。
陳曉卿也透露,這部片子在沒有上院線之前,成本已經(jīng)收回了。“不依靠票房,通過電商、合作商、海外版權的銷售,電影也能生存下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勢頭。”
“肯定有一天,會有紀錄片的票房和市場的。”陳曉卿篤定地說。

陳曉卿。中新網(wǎng)記者李泊靜攝
“我衡量美食的標準,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程度”
作為一位美食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平時去哪兒吃,吃什么,都是網(wǎng)友關注的話題。事實上,陳曉卿自己并不喜歡去很高大上的飯店吃飯,反而喜歡吃路邊的小店。“我只希望吃得精致一點,可口一點,或者用心一點。這樣的小店,并不多。”
陳曉卿透露,有人稱他是“地溝油美食家、掃街嘴”,他也從來沒反駁過,反而挺驕傲的。也有人曾“教育”陳曉卿:“你作為一個美食家,最好表現(xiàn)出一個專業(yè)的態(tài)度,比如吃海參的和吃大腸的都不是一個階級的,你老在那謳歌大腸,卻從來不去理海參。”陳曉卿的回答很簡單:“我衡量美食并不是美食本身,而是美食能給你帶來快樂的程度。”
與在哪兒吃,吃什么相比,跟什么人吃,什么時候吃,是陳曉卿更為看重的。“最好吃的,一個是人,一個是餓。跟什么人吃太重要了,跟自己喜歡的朋友吃,它的味道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能吃到晚上十點。如果是應酬的飯,可能六點半吃到七點就差不多了。另外一個就是需求,你餓不餓,你不餓那個飯永遠是不好吃的。”
“美食最根本的,是能夠帶給人快樂的程度,而不是它的環(huán)境和造價。”陳曉卿說



